

1.
名詞
古書中說的一種猛禽,似鷂鷹。
1.
猛禽名。又名晨風。似鷂,羽色青黃,以鳩鴿燕雀為食。
1.出自《孟子·離婁上》為叢敺爵者,鹯也。
2.出自《贈殷山人》詩夕陽悲病鶴,霜氣動饑鹯。
3.出自《華蓋集·夏三蟲》其實,在山林間,上有鷹鹯,下有虎狼,何嘗比在人手里安全。
1.木制的盾。古代防護兵器。
2.木制的牌子。用于告示或作標志。
3.即木排。
1.木盤子。柈,同"盤"﹑"盤"。
1.因果實多,致使樹枝斷裂。用以比喻臣下勢大妨主。語本《戰(zhàn)國策·秦策三》"范雎曰……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尊其臣者卑其主。"吳師道補正"披,折也。"
1.山名。在今甘肅成縣東。山勢高峻,古代為入隴要沖。
1.明遺民作家賈應寵(約公元1590-1676年)的別號。應寵字思退﹑晉蕃﹑又號鳧西﹑淡圃,山東曲阜人。晩年移居濟寧。在明末曾任刑部郎中。告歸不久,明亡。著有《木皮散人鼓詞》﹑《淡圃恒言》﹑《淡圃詩草》等。
1.指勾欄中漸次加高的木制座席。
1.傳說中的動物。
1.箭的一種。
1.質(zhì)直﹑樸實。
1.在樹上棲息。
1.木制的兵器架。
1.金﹑木﹑水﹑火﹑土五氣之一。
2.指肝氣。中醫(yī)學本五行說認為肝屬木。
3.指木煤氣。氣體燃料的一種。木材干餾時所生成的一種副產(chǎn)物。主要成分是氫﹑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用作燃料或供照明。
1.木制的符信或憑證。
1.古代兵器。木桿一端裝有尖銳的金屬頭,用于刺擊。亦有兩端裝有尖頭者。
1.古代打擊樂器名。狀如漆桶,中間有椎。雅樂開始時擊之。
1.激水之器。
1.質(zhì)直剛強。
1.木結構的譙樓。
體鳴樂器。以若干由長至短的硬質(zhì)木條排列在架上,一般與鋼琴的黑白鍵相仿,排為兩排。用有球形槌頭的小木槌擊奏,發(fā)音清脆。若在木條之下裝設金屬共鳴管,則發(fā)音更為嘹亮。多用于管弦樂隊或獨奏。
1.用木雕的囚人。
1.傳說可供役使的木球。
1.猶木訥。
1.真菌類植物木芝的一種。
1.木芙蓉的別名。
1.古代木制的契據(jù)。
1.形容呆呆的無表情的神態(tài)。
2.形容動作遲鈍﹑不靈活。
3.形容聲音不清脆。
1.木制的人像。
2.喻指冷酷無情或癡呆不慧的人。參見"木人石心"。
3.五行說認為人稟天地五行之氣而生。受木氣多者為木人。木人之外形﹑稟性皆象木。
4.即木夯。木制的打夯工具。
1.形容沒有感情,不為外物所動。
1.以樹木果實充饑。
1.木制撲滿。古代兒童玩具。
1.一種混合酒。以新釀酒﹑燒酒及未過濾酒平均攙和而成。
1.枳椇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枳椇》。
1.木制的風輪扇葉。
1.經(jīng)營木材購銷的商人。
1.對木制手杖的戲稱。
1.樹梢。
2.指細長的木條。
1.芍藥的一種。
2.唐人稱牡丹為木芍藥。
1.酒名。
1.指木質(zhì)的鈴舌。
2.喻指不言之舌。
3.猶結舌,閉口不說話。
4.一種病癥。舌頭腫脹木硬。
亦稱十五柱fe51O貳薄V泄古代球類游戲之一。以木柱為候”,木球為矢”。游戲時取十五個木柱,其中十個用紅色書寫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另五個用黑色書寫傲、慢、佞、貪、濫§黑字柱相間并排,豎于場地一端。游戲者站在另一端依次持木球從地面滾射木柱,擊倒紅字柱者勝,擊倒黑字柱者負。始于唐代,有人認為木射是現(xiàn)今保齡球的雛形。
1.舊謂五行神之一,主木。
2.謂樹木變成的精怪。
3.木刻的神像。
1.木砧。參見"椹質(zhì)"。
2.指木制的射靶。
1.木質(zhì)之聲,擊木之聲。
2.指樂器木質(zhì)部分的共鳴聲。
1.古代指刻削技藝超群者◇泛指精通木工或機械制造者。
1.樹木和山石。
2.指木頭與石頭。
3.比喻無知覺﹑無感情之物。
4.指刑具。
5.指山水畫。 6.指宮室等建筑工程。 7.枳椇子的別名。
形容心腸硬,不為情感所動雖木石心腸亦為之動。
1.樹木的果實。
2.枳椇子的別名。
1.以山中野樹果實充饑。形容隱逸之士遠離世事。
1.指建造房屋木結構或制造木器等的工藝。
2.借稱木料。
1.見"木杮"。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