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用磚、土、石、金屬等制成的烹煮食物或燒水的設備。
2.
名詞
指灶神。
3.
名詞
借指廚房。
4.
名詞
(Zào)姓。
1.
同“竈”。
2.
“造”的被通假字。亦作“灶”。
3.
磚石或其他材料制成的一種設備。供烹飪、冶煉、烘焙等用。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塞井夷灶,陳於軍中,而疏行首。
2.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3.出自《論衡·無形》如使成器入灶更火,牢堅不可復變。
4.出自《春渚紀聞·買煙印號》黃山張處厚、高景修皆起灶作煤制墨為世業。
5.出自《劉貴陽說經殘稿·室中有灶說》炊爨之灶,為上穿以置釜,為旁穿以納火。無釜之灶,則窊其上以置火,而不為旁穿。形卑於灶。以照室,則四壁皆明;以暖身,則四旁皆可坐人。
6.出自《沙灶遺風》從此,生荒地上有了人跡,十萬民工在沙灘上壘灶搭鍋,地方也由此得名。
4.
指灶神。
1.出自《論語·八佾》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
2.出自《風俗通·祀典·灶神》南陽陰子方積恩好施,喜祀灶。
3.出自《帝京歲時紀勝·祀灶》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桿,懸掛天燈。
4.出自《彷徨·祝福》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
5.
古代一種熏煙御敵的軍事設置。
1.出自《墨子·備穴》穴內口為灶,令如窯,令容七八員艾,左右竇皆如此。灶用四橐。穴且遇,以頡皋沖之,疾鼓橐熏之。
6.
指灶戶。煮鹽戶。參見“竈稅”。
1.出自《清會典·戶部三·尚書侍郎職掌五》城市、鄉屯、灶、廠、寺觀、店埠、棚、寮、邊徼,皆編之。
7.
喻指家產。
1.出自《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你豈不曉得我家美兒的身價!倒了你賣油的灶,還不勾半夜歇錢哩。
8.
見“跨竈”。本指良馬奔跑時后蹄印躍過前蹄印。因以喻指好馬,良馬。參見清桂馥《札樸》卷五。
1.出自《天祿識馀·跨灶》馬前蹄之上有兩空處,名灶門。馬之良者后蹄印地之痕反在前蹄印地之前,故名跨灶。言后步趲過前步也。
2.出自《李自成》他牽著千里雪走了幾步,為著炫耀自己是真正內行,故意用《相馬經》上的術語稱贊說:“跨灶!跨灶!真是好馬!”
9.
見“跨竈”。比喻兒子勝過父親。
1.出自《詩律武庫·跨灶撞樓》家人有嚴君焉,井灶之謂也,是以父喻井灶。或曰:灶上有釜,故生子過父者,謂之跨灶。
2.出自《答陳季常書》長子邁作吏,頗有父風,二子作詩騷殊勝,咄咄皆有跨灶之興。
3.出自《金蓮記·覲圣》問庭前詩禮羞言跨灶。
4.出自《壽廖夫人七十晉一大慶》詩兒曹跨灶心彌喜,孫輩含飴愿早酬。
10.
通“造”。古祭名。
1.出自《周禮·春官·大祝》二曰造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