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讃”。
2.
贊美;頌揚。
1.出自《長笛賦》況笛生乎大漢,而學者不識,其可裨助盛美,忽而不讚,悲夫!
2.出自《文心雕龍·夸飾》并意深褒讚,故義成矯飾。
3.出自《兒女英雄傳》鄧九公先應酬了幾句閑話,又讚了會房子。
3.
嘆。
1.出自《列子·黃帝》黃帝喟然讚曰:“朕之過淫矣。”
4.
佐助。
1.出自《書序》約史記而修《春秋》,讚《易》道以黜八索。
2.出自《文選·潘尼〈贈侍御史王元貺〉詩》協心毗圣世,畢力讚康哉!
5.
解釋;闡明。
1.出自《王仲宣誄》強記洽聞,幽讚微言。
2.出自《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於是馬鳴幽讚,龍樹虛求。
6.
佛經中歌頌釋迦牟尼及其他佛陀的文辭。
1.出自《高僧傳·經師論》然天竺方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稱為唄,至於此土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讚則號為梵唄。
2.出自《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僧守行建道場,出舍利俾士庶觀之,唄讚未畢,滿地現舍利。
3.出自《北夢瑣言》是夜黃昏,僧徒禮讚。
7.
文體名。以頌揚人物為主旨。
1.出自《后漢書·皇甫規傳》所著賦、銘、碑、讚、禱文、吊、章表、教令、書、檄、箋記,凡二十七篇。
2.出自《文心雕龍·祝盟》太史所讀之讚,固周之祝文也。
3.出自《封氏聞見記·圖畫》太宗之為秦王也,使立本圖秦府學士杜如晦等一十八人,文學士褚亮為讚。
1.瑞雪。
1.譎詭。
1.明盛貌『揚雄《太玄.交》﹕"陽交于陰﹐陰交于陽﹐物登明堂﹐矞矞皇皇。"司馬光集注引王涯曰﹕"矞矞皇皇﹐明盛之貌。"一說萬物當春生長貌。范望注﹕"矞矞﹐物長春風之聲貌也。"
1.三色彩云﹐古代以為瑞征。語本漢董仲舒《雨雹對》"云則五色而為慶﹐三色而成矞。"《文選.左思》"矞云翔龍。"李善注"矞云者,外幸內青也。"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亭中云氣往來,或化而為嘉禾瑞草,變而為矞云醲泉。"后用以喻賢德而有地位的人。
1.富于道德。
1.《易.蠱》"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孔穎達疏"體柔當位,干不以剛,而以柔和能容裕父之事也。"李鏡池通義"想光大父親的事業,但實行起來則遇到困難。"后因以"裕蠱"謂光大父業。唐權德與《唐尚書度支郎中贈尚書左仆射正平節公裴公神道碑銘》"纂積厚之緒業,貽克家之燕翼,流光裕蠱,為世師式。"一說,蠱,毒蟲,以喻小人。因亦以"裕蠱"謂寬縱壞人。
分布于甘肅的少數民族。約12萬人(1990年)。為回紇后裔之一。用東部裕固語、西部裕固語,無文字,通漢語文。信藏傳佛教。未婚女子有帶頭面的習俗。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
1.見"裕民足國"。
1.松弛。謂不緊張。
1.大利,暴利。
1.古代帝王陵墓名。(1)金顯宗陵。在北京市房山縣西北大房山。(2)明英宗陵。在北京市昌平縣石門山東,即十三陵的第四陵。(3)清高宗陵,在河北省遵化縣西北昌瑞山。
2.宋人對神宗的習慣稱呼。神宗陵本名永裕陵,在河南省鞏縣西南。
1.使民眾富裕。
2.教導民眾。
3.清初三藩叛清時耿精忠的建號。
1.使人民富裕,國家豐足。語本《荀子.富國》"足國之道,節用裕民。"
1.豐足有馀貌。
2.自足貌。
1.富饒。
1.寬馀自如貌。
1.遭受毀謗。
1.謂遇到方便的機會。
1.謂碰到突然發生的事故。
1.遭受讒言的陷害。
1.即愚臣。謙稱。遇,通"愚"。
1.猶碰到。
1.抵當敵軍;對付敵方。
1.猶碰到。
1.境遇順利或不順利。
1.遭逢禍患。
2.被殺害。
1.猶相逢。
1.遭遇禍患。
1.碰到機會。
1.遭到急難。
2.猶應急。
1.猶患病。
1.遭遇困厄。
1.得救脫險。
1.猶遇害。
1.指諸侯相見的禮節。
1.猶受辱。
1.遭遇戰亂。
1.謂目光接觸到。
遭遇危難而死不幸遇難|遇難者。
1.碰到災難也能化為吉祥。
1.見"遇難成祥"。
1.遭到譴責。
1.獵犬。
1.猶待人。
1.逢到大赦。
1.謂碰到良好的時機。
1.指諸侯間相會的事。
2.碰到事情。
1.見"遇事生風"。
1.遇水阻攔,就架橋通過。形容不怕阻力,奮勇前進。
1.遭遇困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