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愿望;心愿。
1.出自《詩·鄭風·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2.出自《歸去來兮辭》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
3.出自《論孔戣致仕狀》戣獨何人,得遂其愿。
4.出自《后端午行》祈年賽愿從其俗,禁斷無益反為酷。
2.
愿意,情愿。
1.出自《論語·公冶長》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
2.出自《楚辭·九章·惜誦》設張辟以娛君兮,愿側身而無所。
3.出自《醉留東野》詩吾愿身為云,東野變為龍。
4.出自《紅豆》江玫回答說:“我寧愿聽說你死了,不愿知道你活得不像個人。”
3.
希望。
1.出自《楚辭·九章·惜誦》固煩言不可結詒兮,愿陳志而無路。
2.出自《漢書·蕭何傳》愿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
3.出自《傷田家》詩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4.
祝愿;祈求。
1.出自《墨子·非命上》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罷不肖,股肱不利者,處而愿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吾則吾利,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
2.出自《老人星賦》實贊天靈之數,允葉華封之愿。
3.出自《前漢書平話》〔太后〕遂祝曰:“河伯河神,愿息靈威。”
4.出自《青海湖》愿這個月夜,是友誼的永恒,讓我們記住這個時辰,記住!
5.
羨慕,傾慕。
1.出自《孟子·告子上》《詩》云:“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繡也。
2.出自《荀子·強國》賢士愿相國之朝,能士愿相國之官。
3.出自《韓非子·忠孝》為人臣常譽先王之德厚而愿之,是誹謗其君者也。
6.
思念。參見“願言”。
1.出自《詩·衛風·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2.出自《游西池》詩逍遙越城肆,愿言屢經過。
3.出自《早春即事》詩愿言相約花前醉,莫放春容過海棠。
4.出自《江上》詩愿言隨飛龍,一上單于臺。
7.
舊時祈禱神佛所許下的酬謝。
1.出自《晉書·藝術傳·佛圖澄》乃唱云:“眾僧祝愿。”澄又自祝愿。
2.出自《水滸傳》和尚道:“小僧記得。只說要還愿,也還了好。”
1.麒麟和騶虞。
1.孔子作《春秋》,絕筆于獲麟,故稱史官之筆為"麟筆"。
1.麟躍龍舞。
1.即麟德殿。
1.唐代宮殿名。
1.唐高宗麟德二年頒行的歷書。
1.麒麟出現過的郊野。
1."麒麟殿"的省稱。
1.皇室宗族的譜牒。
1."麒麟兒"的省稱。
1.麒麟和鳳凰。
2.比喻才智出眾的人。
1.繡有麒麟的官服。明洪武二十四年規定﹐公﹑侯﹑駙馬等﹐可穿麟服。
1.晉王嘉《拾遺記.周靈王》"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于?里人家……征在賢明,知為神異,乃以繡紱擊麟角,信宿而麟去。"后因以"麟紱"指祥瑞。
1.亦作"麐符"。
2.古代朝廷頒發的麟形符節。
1.干麒麟肉。
1.孔子作《春秋》,絕筆于獲麟◇因以"麟父筆"指修史。
1.麟之肝,鳳之髓。極言美味佳肴。
1.亦作"麟閣"。
2."麒麟閣"的省稱。
1.麒麟閣內的功臣像。
1.指麟筆。
1.用麟毛做成的簾子。語出《洞冥記》"元鼎元年,起招仙閣于甘泉宮西,編翠羽麟毫為簾。"
1.指書信。麟,通"鱗"。
1.麟的行跡。
2.比喻皇后的遺跡。
1.刀名。
1.以麒麟為坐騎。
1.麟角膠。
1.麒麟之角。《詩.周南.麟之趾》"麟之角,振振公族。"后因以"麟角"指宗藩之盛。
2.比喻稀罕而又可貴的人才或事物。
1.筆名。
1.麒麟角斗。比喻群雄紛爭。
1.麟的角,鳳的爪。比喻稀罕珍貴,但又未必用得上的事物。
1.即麟史。
1.即麟斾。
1.良馬名。
1.光明貌。麟,通"磷"。
1.大鹿。
1.見"麟趾褭蹏"。
1.指麒麟旗。
1.漢代的瓶名。
1.《孔叢子.記問》"子曰'天子布德,將致太平,則麟鳳j龍,先為之祥,今宗周將滅,天下無主,孰為來哉。'遂泣曰'予之于人﹐猶麟之于獸也,麟出而死,吾道窮矣。'"后因以"麟泣"為不祥之兆的出典。
1.亦作"麐瑞"。
2.祥瑞;吉祥之兆。
1.秘書省。唐垂拱元年曾改稱秘書省為麟臺。
1.指《春秋》。
1.即麒麟書◇為對別人文字的尊稱。
1.古代官署名。宗人府的別稱。
1.指美酒。
2.指墨汁。
1.謂穎異的子孫。
1.唐代官署名。唐武后改秘書省為"麟臺"。
2.麒麟閣的別稱。
1.唐代官職名。
1.鹿皮。
1.用玉片等珍寶把席子裝飾成云霞麟鳳之狀,稱"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