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助詞
〈書〉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或“呢”相同。
2.
助詞
〈書〉表示語言較舒緩的感嘆,相當于“啊”。
1.
語氣詞。表示疑問語氣。
1.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2.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甘羅說趙王曰:“王聞燕太子丹入質秦歟?”
3.出自《百辟勸進今上箋》龜玉不毀,誰之功歟?
2.
語氣詞。表示反問。
1.出自《五等論》豈世乏曩時之臣,士無匡合之志歟?
2.出自《史通·惑經》而孟子云:“孔子成《春秋》,亂臣賊子懼。”無乃烏有之談歟?
3.出自《封建論》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
3.
語氣詞。用在選擇問句中,常與“抑”相配合。
1.出自《論衡·祀義》而罪歟?其鮑之罪歟?
2.出自《五柳先生傳》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3.出自《賓退錄》勝負未可知。就使其勝,所亡士馬,群臣當之歟,抑人主當之歟?
4.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丙和甲〉按語》作者現在才寄出歟,抑在路上郵了一年歟?
4.
語氣詞。表示感嘆。
1.出自《賢良詔》猗歟!偉歟!何行而可以彰先帝之洪業休德?
2.出自《論吏士行能令》論者之言,一似管窺虎歟!
3.出自《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4.出自《型世言》奇哉烈婦,一死鴻毛,不笄而冠歟。
1.過秤檢驗。
1.吊唁。語本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諺者﹐直語也。喪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稱諺。"
1.稱許贊揚。
1.合乎心意。
1.合意的人才。
1.古代印度的一種花名。又名須曼那。花色黃白﹐極香﹐樹高三﹑四尺﹐下垂如蓋。見《翻譯名義集.百花》。
1.援引﹐稱述。
1.稱贊。
1.奉承。
1.贊許。
1.譬喻。
贊揚;贊美為人稱譽|倍受稱譽。
1.訴說冤屈。
1.稱許羨慕。
1.亦作"稱贊"。
2.稱譽贊美。
1.趁早。抓緊時機或在時間上提前。
1.舉債。責﹐通"債"。
1.夸張。
1.德才和職位相稱﹐能勝任所擔當的職務。
品德和才能與所擔任的職位要求相稱稱職的干部。
1.符合上意。
1.符合上意。
①皇帝即位執政帝崩,即日太子立,稱制。②代行皇帝職權太后臨朝稱制。
1.謂按照次序舉行。
1.稱許看重。
2.指受到稱許看重。
1.自居第一﹐自以為最好。
2.猶言稱帝。
1.叫做。
1.亦作"齳齒"。
2.兒童換齒。
3.兒童脫去的乳齒。
4.兒童。
1.童年。
1.童年。
1.指市場中的管理處和商肆行列。
2.次第﹐順序。
1.次序;頭緒。
1.天子壽辰儀式后所設的宴席。
1.重要性較差。
見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732頁)。
1.猶次篆。正名之外的字號。
1.駐止;止宿。
1.猶主次。指尊卑先后的順序。
1.舊稱正名以外的字。
1.唐代酬功等級的一種。
1.列祖。《管子.侈靡》"祀譚次祖。"尹知章注"譚﹐延也。國敗絶祀之事﹐延及次相。"于省吾《雙劍誦諸子新證.管子二》"注謂'延及次祖'﹐是讀'譚'為'覃'﹐訓延也。'次祖'猶言列祖。《呂氏春秋.季冬》'次諸侯之列'注'次﹐列也。'《晉語》'失次犯令死'注'次﹐行列也。'然則'祀覃次祖'﹐即祀延列祖也。"一說﹐次祖者﹐即趑趄﹑次且﹑次雎。見郭沫若等《管子集校.侈靡》。
1.即佽非。春秋楚勇士。唐李白《觀佽飛斬蛟龍圖贊》"佽飛斬長蛟﹐遺圖畫中見。"金元好問《觀淅江漲》"佽飛斗蛟鱷﹐燃犀出麟介。"后亦泛指勇士。
2.漢武官名。少府屬下左弋,自武帝太初元年改名為"佽飛",掌弋射。《漢書.馮奉世傳》"今發三輔﹑河東﹑弘農越騎﹑跡射﹑佽飛﹑彀者﹑羽林孤兒及呼速絫﹑嗕種﹐方急遣。"后亦泛指武官。
1.幫助周濟。
1.幫助。
1.即檜樹。常綠喬木。幼樹的葉子象針,大樹的葉子象鱗片,雌雄異株,雄花鮮黃色,果實球形,種子三棱形。
1.古代武臣在背上刺字,以示報國決心。
1.謂氣味嗆鼻難聞。
1.古代一種黥刑,在犯者臂部刺字。
2.刺臂出血,用以盟誓。
1.猶刺虎。喻一舉兩得。
1.古代兵器,矛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