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剩下,多出來(?!?/p>
2.
數(shù)詞
(用在數(shù)詞或數(shù)量詞后)表示大數(shù)后面有零頭。
3.
名詞
指某種事情、情況以外或以后的時(shí)間。
4.
名詞
(Yú)姓。
5.
代詞
〈書〉人稱代詞。我。
6.
“餘”另見“馀”。
7.
形容詞
剩余的;多出來的。
1.
我。
1.出自《爾雅?釋詁下》余,我也。
2.出自《詩·邶風(fēng)·谷風(fēng)》不念昔者,伊余來塈。
3.出自《左傳·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p>
4.出自《楚辭·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5.出自《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2.
指我們。
1.出自《左傳·閔公二年》衛(wèi)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zhàn),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shí)有祿位,余焉能戰(zhàn)!”
3.
農(nóng)歷四月的別稱。
1.出自《爾雅·釋天》四月為余。
4.
通“餘”。
1.出自《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
5.
姓。
1.出自《元和姓纂卷二》晉有余頠。
6.
食物馀剩,多出來。
1.出自《詩·秦風(fēng)·權(quán)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余。
2.出自《三國志·魏志·袁術(shù)傳》荒侈滋甚,后宮數(shù)百皆服綺縠,余粱肉。
3.出自《進(jìn)士策問》耕者不多而谷有余,蠶者不多而帛有余。
7.
未盡;不盡;殘剩。
1.出自《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扶光迫西汜,歡余宴有窮。
2.出自《臨江仙》詞芰荷經(jīng)雨半凋疏,拂堤垂柳,蟬噪夕陽余。
3.出自《古書疑義舉例·反言省乎字例》“嚚訟,可乎?”“乎”字已見於《堯典》,是古書未嘗不用“乎”字。然“乎”者,語之余也,讀者可以自得之。
4.出自《母親》“今天白天有幾個(gè)女人跑到學(xué)堂里來,問她找什么人,她說看看,怕就是奸細(xì),探路的?!庇钟姓l也趕著說了,聲音還帶著余驚。
8.
豐足;寬裕。
1.出自《荀子·富國》為之鐘鼓、管磬、琴瑟、竽笙,使足以辨吉兇,合歡定和而已,不求其余。
2.出自《淮南子·精神訓(xùn)》食足以接氣,衣足以蓋形,適情不求余。
9.
謂超過。
1.出自《清異錄·無心炙》段成式馳獵饑甚,叩村家。主人老姥出彘臛,五味不具,成式食之有余五鼎。
2.出自《〈庚戌集〉自序》庚戌冬盡,雨雪余十日而不止。
10.
長久。
1.出自《老子》脩之身,其德乃真;脩之家,其德乃余;脩之鄉(xiāng),其德乃長。
11.
遺留。
1.出自《穀梁傳·桓公十四年》以為唯未易災(zāi)之余而嘗,可也,志不敬也。
2.出自《諸葛武侯》詩豎子祖余策,猶能走強(qiáng)梁。
12.
遺漏。
1.出自《書·費(fèi)誓》汝則有無余刑,非殺。
13.
其馀的;其他的。
1.出自《詩·大雅·云漢》周余黎民,靡有孑遺。
2.出自《資治通鑒·晉惠帝永興元年》自漢亡以來,我單于徒有虛號,無復(fù)尺土;自余王侯,降同編戶。
14.
末;非主要的。
1.出自《書·禹貢》導(dǎo)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
2.出自《〈春秋公羊注疏〉序》恨先師觀聽不決,多隨二創(chuàng),此世之余事,斯豈非守文持論,敗績失據(jù)之過哉!
15.
之后;以后。
1.出自《左傳·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三去之余,獲其雄狐。
2.出自《戀情深》詞醉紅樓月,宴余香殿會鴛衾,蕩春心。
3.出自《宦官論》蓋輕其為廝役,薫刑之余,以為其惡不能有為。
4.出自《古屋》于失望之余,自然而然的產(chǎn)生了反感。
16.
指后裔。
1.出自《左傳·昭公十二年》楚子謂成虎,若敖之余也,遂殺之。
2.出自《廣雅?釋詁三》余,皆也。
17.
遺棄。
1.出自《淮南子·精神訓(xùn)》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游,適情而行,余天下而不貪,委萬物而不利。
18.
蓄積。參見“餘一餘三”。
1.出自《禮記·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
2.出自《漢書·食貨志上》民三年耕,則余一年之畜……三考黜陟,余三年食。
3.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王詔旨》朕又念前時(shí)天兵征剿,爾等四民畏懼天威,拋棄家產(chǎn);今雖欣然就撫,各安農(nóng)業(yè),際此新天新地之期,未有余一余三之積。
19.
鹽。
1.出自《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朱余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余。
20.
表示整數(shù)后馀計(jì)的零頭尾數(shù)。用于數(shù)詞或數(shù)量詞之后。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
2.出自《杜鵑》詩有竹一頃余,喬木上參天。
3.出自《茶香室叢鈔·瀧岡阡》石綠色,高丈余。
21.
代詞。同“余”。表示第一人稱。
1.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
22.
通“與”。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李園謂辛梧章》言之秦王,秦王令受之。余(與)楚為上交。
23.
姓。春秋吳有馀祭。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余氏,《風(fēng)俗通》云,由余之后,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
區(qū)分天體亮度的等級。肉眼看到最亮的星為1等星,其余的按亮度依次為2等星、3等星……6等星。1等星比6等星亮100倍,每相差1個(gè)星等,亮度相差2512倍。亮度超過1等的星以負(fù)數(shù)表示,如天狼星的星等為-146。
1.謂如點(diǎn)點(diǎn)天星。
1.一種起導(dǎo)絲作用的滑輪。
1.指漢長安故城。
1.星辰運(yùn)行的度數(shù)。
2.猶星命。
1.星夜逃遁。
1.神話傳說中的織女。
2.明眸的美女。
1.謂星象不吉。
1.一點(diǎn)兒。形容少。
2.指細(xì)碎的東西。
1.戴星出發(fā)。謂天未明即啟程。
1.謂星辰轉(zhuǎn)移。
1.星多。
2.如天星繁密。形容多。
3.謂如繁星明麗。
1.才德賢明,地位顯要。
1.賢明的宰相。
1.賢惠孝順。
1.指賢能的人。
1.美善的德行。
1.賢能高雅。
1.善言;格言。
1.德才俱佳的人。
1.善美的事業(yè)。
1.賢良的人。
1.道義。
1.德行高尚的隱士。
1.圣賢的后代。
1.賢良美好。亦指賢美的人。
1.賢良的子孫。
1.賢能杰出。
1.賢能勇敢。
1.良友。
2.用為對他人朋友的美稱。
1.賢惠美貌的女子。
1.美善的運(yùn)氣。
1.見"賢藴"。
1.亦作"賢缊"。
2.高明的意見;精深的義理。
1.賢明的宰相。
2.賢明的地方長官。
1.亦作"賢哲"。
2.賢明睿智。
3.賢明睿智的人。
1.賢良方正的人。
1.賢明多智。
2.賢明多智的人。
1.亦作"賢侄"。
2.對侄輩年輕人的美稱。
1.才德兼?zhèn)?,作風(fēng)樸實(shí)。
1.有賢德有才智。
2.賢人智士。
1.賢弟。對他人兄弟的敬稱。
1.敬重。
1.賢良的后代。
1.三國魏阮籍與其侄阮咸名列"竹林七賢",后人因用"賢竹林"為對他人叔侄的敬稱。
1.賢明的君主。
2.賢惠的主人。
1.見"賢內(nèi)助"。
1.賢良的贅婿。
1.賢能的兒子。
2.多用以美稱他人之子。
1.對他人姐姐的敬稱。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gè)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