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星辰轉移。
在外經歷各種事情,熟悉各種情況經風雨,~。
1.比喻眼前就會收效得利。
1.給我看;告訴我。
1.識別事勢。
1.古塞名。在今內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是古代貫通陰山南北的交通要沖『時筑城塞于此◇亦泛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
1.雞蛋。
1.亦作"雞盲"。
2.夜盲癥。俗名雞宿眼。
1.亦作"雞貓子喊叫"。
2.方言。謂喧鬧之聲像雞和貓那樣地喊叫。
1.亦作"雞毛報"。
2.緊急投遞的報紙。
1.筆頭用雞毛制成的毛筆。
舊時最簡陋的小客店。沒有被褥,墊雞毛取暖。
1.舊時一種簡陋的小客店。
1.指古代衙門里的差役。
比喻無關緊要的瑣事。
1.亦作"雞毛撣子"。
2.見"雞毛撣子"。
1.緊急傳遞的書信。
〈方〉雞毛撣子。
1.雞肉絲。
1.《晉書.謝安傳》﹕"﹝謝安﹞雅志未就﹐遂遇疾篤……因悵然謂所親曰﹕'昔桓溫在時﹐吾常懼不全■夢乘溫輿行十六里﹐見一白雞而止。乘溫輿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后以雞夢指死亡之兆。
1.雞叫。常指天明之前。
2.《世說新語.賞譽》"劉琨稱祖車騎為朗詣"劉孝標注引晉孫盛《晉陽秋》﹕"逖(祖逖)與司空劉琨俱以雄豪著名。年二十四﹐與琨同辟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而寢。中夜聞雞鳴﹐俱起﹐曰﹕'此非惡聲也。'每語世事﹐則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共起﹐吾與足下相避中原耳。'"事又見《晉書.祖逖傳》◇以"雞鳴"為身逢亂世當及時奮起之典。
戰國時,齊國孟嘗君被秦國扣留。他的一個門客裝做狗夜里潛入秦宮,偷出本已獻給秦王的狐白裘獻給秦王的愛姬,才得釋放。孟嘗君深夜到函谷關,城門緊閉,他的另一個門客學公雞叫,騙開城門,才得脫險逃回齊國(見于《史記·孟嘗君列傳》)◇來用‘雞鳴狗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1.亦作"雞鳴犬吠"。
2.形容百姓安居樂業。語出《孟子.公孫丑上》﹕"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焦循正義﹕"此必時俗語。故《老子》亦云﹕'樂其俗﹐安其居﹐鄰里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3.形容戰亂﹐變亂。
1.見"雞鳴戒旦"。
1.一種特殊的茶壺。用銅﹑錫或陶瓷制成﹐下配可以燃燒炭墼的底座﹐以兵中的茶水不冷。常備作過夜之用。
1.怕失曉而耽誤正事﹐天沒亮就起身。語本《詩.齊風.雞鳴序》﹕"《雞鳴》﹐思賢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1.指胸懷大志﹑及時奮發的豪壯氣概。
1.見"雞鳴狗吠"。
1.比喻婦女勤儉治家。語本《詩.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又《豳風.七月》﹕"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1.指妻室之助。典出《詩.齊風.雞鳴序》﹕"《雞鳴》﹐思賢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陳賢妃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1.亦作"雞目眼"。
2.指夜盲癥。
1.中藥名。雞肫的內皮﹐黃色﹐多皺紋??芍蜗涣嫉?。
1.斜視。
1.亦作"雞娘"。
2.方言。雌雞。
1.比喻老年人起皺的皮膚。
因受冷或驚恐等皮膚上形成的小疙瘩,樣子和去掉毛的雞皮相似。
1.亦作"雞皮疙疸"。
2.參見"雞皮疙瘩"。
1.皮膚起皺﹐頭發變白。形容衰老。
1.猶雞皮疙瘩。
1.亦作"雞婆"。
2.老母雞。
1.亦作"雞棲"。
2.見"雞棲"。
1.亦作"雞棲車"。
2.見"雞棲車"。
1.亦作"雞旗"。
2.風信器之一種。它的風標做成一塊雞形的平面﹐隨風向轉動﹐又稱風信雞。
1.鸞旗。帝王儀仗之一。
2.色彩名。
1.亦作"雞犬不安"。
2.見"雞犬不寧"。
1.形容軍隊紀律嚴明﹐秋毫無犯。
1.亦作"雞犬不留"。
2.謂斬盡殺絕。
1.形容極為荒涼冷僻。
比喻一人做官,和他親近的人也都跟著得勢。參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1頁)。
1.亦作"雞犬桑麻"。
2.雞鳴犬吠﹐桑茂麻盛。古代多用以形容農村生活安定。
傳說漢代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連雞狗吃了剩下的仙藥也都升了天(見于漢代王充《論衡·道虛》)◇來用‘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得勢,同他有關系的人也跟著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