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圍起來的養(yǎng)動物的園林。
2.
動詞
〈書〉局限;拘泥。
1.
古代帝王畜養(yǎng)禽獸以供觀賞的園林。漢以后稱苑。
1.出自《詩·大雅·靈臺》王在靈囿,牝鹿攸伏。
2.出自《東都賦》太液昆明,鳥獸之囿。
3.出自《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大率平生樂處欲以天地為囿,江漢為池,各適其天,斯為大快。
2.
菜園;果園。
1.出自《大戴禮記·夏小正》囿有見韭。
2.出自《從游京口北固應詔》詩原隰荑綠柳,墟囿散紅桃。
3.
聚集。
1.出自《莊子·則陽》湯得其司御門尹登恒為之傅之,從師而不囿。
2.出自《南山詩》吾聞京城南,茲維群山囿。
4.
指事物萃集之處。
1.出自《上林賦》游于六藝之囿,馳騖乎仁義之涂。
2.出自《鏡花緣》門上有副對聯(lián),寫的是:優(yōu)游道德之場,休息篇章之囿。
5.
拘泥;局限。
1.出自《莊子·徐無鬼》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凌誶之事則不樂,皆囿于物者也。
2.出自《宸奎閣碑》是時北方之為佛者,皆留於名相,囿於因果。
3.出自《慎鸞交·久要》暢今夜風光如清晝,莫被蘭房囿。
4.出自《青年喲·人類的春天!》我們不要為泥古的習慣所囿。
6.
領土;劃定的區(qū)域。
1.出自《史記·魏世家》秦七攻魏,五入囿中。
2.出自《華陽國志·巴志》圣禹嗣興,導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
3.出自《說文解字注·囗部》凡分別區(qū)域曰囿。常道將引《洛書》曰:“人皇始出,分理九州為九囿。”九囿,即《毛詩》之“九有”,《韓詩》之“九域”也。
7.
古地名。即笠澤(今吳淞江)。
1.出自《國語·越語上》是故敗吳於囿。
1.殘剩的唾沫。比喻別人說過的話。
1.猶馀音。
1.除此以外。
1.馀剩未盡的威力。
1.留下的耐人回想不盡的意味。
2.馀留的氣味﹑味道。
1.遺留下來的文章﹑文字。
1.古水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鄂爾渾河。
1.猶遺跡。
1.其他事務。
1.其他物品。
2.眾多的物品。
3.多馀的物品。
1.猶殘喘;殘生。
2.指正項利息以外的一種附加利息。
1.沒有改掉的﹑遺留的習染﹑風尚。
1.指身后的喜慶。
1.空閑;閑暇。
1.空閑。
1.殘霞。
1.剩下。
1.見"余閑"。
1.直角三角形任意一銳角的鄰邊和斜邊的比,叫做該銳角的馀弦,用cos(角)表示。參見"三角函數(shù)"。
關于三角形的任意一邊的平方等于其他兩邊的平方和減去這兩邊與它們夾角的余弦的積的兩倍的定理。即a2=b2+c2-2bc玞os玜,b2=c2+a2-2cacosb,c2=a2+b2-2abcosc。
1.見"余羨"。
1.殘留的香氣。
2.濃郁的香氣。
3.其他香氣。
4.馀下的香料。
1.馀音。
1.見"余音繞梁"。
1.見"余音繞梁"。
1.不盡之思。
1.指衰亂現(xiàn)象。
1.古代天子居喪時的自稱。也寫作"予小子"。
2.古代天子及諸侯王對先王或長者的自稱。
1.猶后效。
1.指微笑。
1.殘留的香味。
1.謂其他罪行。
1.未盡的興致。
2.指宴會或會議后的文娛活動。
1.指吃剩的食物。
1.謂傳留后世的德行。
1.《楚辭.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后因以"余醒"指酒馀猶醒,以比喻不隨濁世浮沉。
1.濃密的樹蔭。引申指蔭庇。
1.殘存的花朵。
1.墻壁。
1.指祀神所用過的米。
1.指夕陽。
1.剩馀的積蓄。
1.留傳給后世的部分。
2.猶后裔。
3.指次要的部分。
1.無限的美。
1.猶馀香。
1.馀酒未醒。
1.未消盡的煙氣。
1.體態(tài)無限嬌美。
2.指殘花。
1.謂未盡的話語。
2.其他的話;別的話。
1.殘暑。
2.指馀下的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