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不固定的;經常移動的。
2.
動詞
閑逛;各處從容地行走觀看。
3.
動詞
人或動物浮在水上或在水中行動。
4.
名詞
河流的一段。
5.
動詞
〈書〉交游;來往。
6.
名詞
(Yóu)姓。
1.
亦作“汓”。
2.
河流。
1.出自《詩·秦風·蒹葭》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3.出自《脫險雜記》小溪上下游全是密茂的灌木,你看不到這一脈活水從何處來,又向何處去。
3.
流動,不固定。參見“游環”、“游兵”。
1.出自《不惑集·續語一》游的目的在于擊,避免敵人的優勢,找尋或制造敵人的弱點,以便下手。
4.
移置。參見“游衣冠”。
1.出自《漢書·叔孫通傳》愿陛下為原廟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廣宗廟,大孝之本。
2.出自《隋書·禮儀志二》既營建洛邑,帝無心京師,乃於東都固本里北,起天經宮,以游高祖衣冠,四時致祭。
5.
虛浮不實。
1.出自《易·系辭下》誣善之人其辭游。
6.
同“遊”。行走;運行。
1.出自《淮南子·覽冥訓》鳳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
2.出自《太平御覽》﹝馬﹞受銜斯游,斂鞚則止。
3.出自《勵志》詩大儀斡運,天回地游。
4.出自《大同書》四游之日有長有短,春秋游有八十七八轉者,夏冬游有九十三轉者,名曰某游第幾轉,於地游轉之理最為得宜。
7.
通“囮”。鳥媒。即捕鳥時用來引誘同類的鳥。
1.出自《文選·潘岳〈射雉賦〉》恐吾游之晏起,慮原禽之罕至。
8.
通“蝣”。
1.出自《大戴禮記·夏小正》浮游者,渠略也。
2.出自《淮南子·詮言訓》龜三千歲,浮游不過三日。
9.
通“淫”。逸樂。
1.出自《呂氏春秋·誣徒》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嚴焉。
2.出自《呂氏春秋·貴直》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
10.
古代行政單位名。
1.出自《管子·立政》分里以為十游,游為之宗。
2.出自《閩中紀略》見其經略之法,全在外洋大海中間分設五寨,每寨千人,五寨之間,又設五游,每游七百人。
11.
姓。春秋時鄭有游楚。見《左傳·昭公二年》。
1.出自《姓觿?尤韻》游,《姓譜》云:鄭公子子游之后。去水從辵為游。古文游、游通用。《集韻》云:廣平望族。
12.
通“淫”。發情。參見“游牝”。
1.出自《逸周書·月令》游牝別其群,則縶騰駒,班馬正。
2.出自《呂氏春秋·季春》是月也,乃合累牛騰馬游牝于牧。
3.出自《玉壺清話》每歲仲春,縱游牝于燕山,孕,歸於櫪,任其自產,其種必渥洼也。
13.
人或動物在水中行動。
1.出自《詩·邶風·谷風》就其淺兮,泳之游之。
2.出自《后漢書·馬援傳》男兒溺死何傷而拘游哉!
3.出自《與陳伯之書》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於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4.出自《母親》三只鵝,八只鴨在塘里面輕輕的游。
14.
指船在水上行駛。
1.出自《廈門風姿》詩當我在近海里巡游,回頭又見我們的海岸線,那又是什么所在呀,為什么顯得格外壯觀?!
15.
同“遊”。指鳥在空中飛行。
1.出自《楚辭·九辯》雁噰噰而南游兮,鹍雞啁哳而悲鳴。
2.出自《上林賦》彎蕃弱,滿白羽,射游梟,櫟蜚遽。
16.
同“遊”。特指帝王春季巡行。
1.出自《管子·戒》先王之游也,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游。
2.出自《晏子春秋·問下一》春省耕而補不足者謂之游,秋省實而助不給者謂之豫。
3.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4.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既春游以發生,啟諸蟄于潛戶;度秋豫以收成,觀豐年之多稌。
17.
同“遊”。遨游;游覽。
1.出自《詩·大雅·卷阿》豈弟君子,來游來歌,以矢其音。
2.出自《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出自《金谷集》詩何以敘離思,??手游郊畿。
4.出自《北京人》北平的歲月是悠閑的,春天放風箏,夏夜游北海。
18.
同“遊”。游憩;游玩。
1.出自《禮記·學記》故君子之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2.出自《論語·述而》依於仁,游於藝。
3.出自《漢書·晁錯傳》服習以成,勿令遷徙,幼則同游,長則共事。
19.
同“遊”。優游;逍遙。
1.出自《禮記·學記》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
2.出自《莊子·大宗師》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內者也。
20.
同“遊”。指空閑,閑暇。參見“游手”。
1.出自《儀禮·聘禮》受授不游手,慎之也。
2.出自《南史·梁紀下·元帝》雖戎略殷湊,機務繁多,軍書羽檄,文章詔誥,點毫便就,殆不游手。
3.出自《陳書·程靈洗傳》伎妾無游手,并督之紡績。
21.
同“遊”。游說。
1.出自《管子·小匡》公子開方,為人巧轉而兌利,請使游于衛以結交焉。
2.出自《楚辭·卜居》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將游大人以成名乎?
22.
同“遊”。指宣揚。
1.出自《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五年》曾鞏、王安石、蘇洵、洵子軾、轍,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修即游其聲譽,謂必顯於世。
23.
同“遊”。舉薦。
1.出自《漢書·鄒陽傳》有人先游,則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
24.
同“遊”。結交;交往。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
2.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平原君之游,徒豪舉耳,不求士也。
3.出自《柳子厚墓志銘》號為剛直,所與游皆當世名人。
4.出自《戚元魯墓志銘》其好惡有異於流俗,故一時與之游者,多天下聞人。
5.出自《小滄浪筆談》〔鄭學之〕豪邁有任俠風,才情敏贍,詼諧間作,久居歷下,名士皆愛與之游。
6.出自《湘事記·軍事篇一》〔焦達峰〕學程低,無校可入,入體育會,練習數月,始與諸言革命者游。
25.
同“遊”。外出求學;出仕。
1.出自《墨子·公孟》有游於子墨子之門者。
2.出自《推誠保德功臣太子太保韓公行狀》皇考以明經游京師,遂家焉。
3.出自《〈偽自由書〉后記》烈文去歲游歐歸來,客居滬上。
26.
同“遊”。帝王游樂的宮觀。
1.出自《周禮·天官·序官》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
2.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吳王聞越王盡心自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雖有五臺之游,未嘗一日登玩。
3.出自《天說》筑為墻垣、城郭、臺榭、觀游,疏為川瀆、溝洫、陂池。
27.
同“遊”。泛指離家在外。參見“游子”。
1.出自《管子·地數》夫齊,衢處之本,通達所出也,游子勝商之所道。
2.出自《漢江夜泛》詩時遷物屢變,游子殊未還。
3.出自《三閑集·在鐘樓上》我覺得廣州究竟是中國的一部分,雖然奇異的花果,特別的語言,可以淆亂游子的耳目,但實際是和我所走過的別處都差不多的。
4.出自《大田議》夫商人逸而利厚,農人勞而報薄。導農以利,則耕夫勤;節商以法,則游子歸。
28.
同“遊”。舒展貌。參見“游龍”。
1.出自《后漢書·皇后紀上·明德馬皇后》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
2.出自《望郭西諸峰有懷昔隱兼發鄙志》詩游龍戢淵鱗,翔鷺振云翮。
3.出自《辛亥革命北方實錄》其繼也,若游龍之行空,長虹之逶迤。
29.
同“遊”。閑散。參見“游手”、“游食”。
1.出自《抱樸子·詁鮑》宿衛有徒食之眾,百姓養游手之人。
2.出自《圈虎行》何物市上游手兒,役使山君作兒戲。
3.出自《且介亭雜文·寄〈戲〉周刊編者信》我的意見,以為阿Q該是三十歲左右,樣子平平常常,有農民式的質樸,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4.出自《荀子·成相》臣下職,莫游食。
5.出自《元典章新集·刑部·騙奪》今因照刷文卷,多有革閑弓手祗候、無役軍人,糾合游食之徒,聚成羽黨。
6.出自《錢幣革命與建設》游食者眾,則社會日貧。
1806年萊茵地區的德意志諸邦在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保護”下成立的聯盟。初為十四個,后增加到三十六個。1813年拿破侖在萊比錫戰役中失敗后,聯盟瓦解。
渤海三大海灣之一。在渤海南部,黃河口至龍口屺姆角一線以南。黃河泥沙大量堆積。大部分水深不超過10米。冬季結冰。沿岸灘涂遼闊。
1.傳說湯賢臣。又名仲虺。
1.即老萊子。春秋時楚隱士,世傳有老萊子戲彩娛親的故事。
2.即耒子。古錢幣名。
1.山茱萸科。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對生,橢圓狀卵形。花小,白色至黃色∷果球形,藍黑色。樹皮和葉可提栲膠;種子榨油可制皂和潤滑油;木材可供建筑和制家具用。
1.語本《書.說命上》"夢帝賚予良弼。"后用"賚弼"謂賞賜輔佐之臣。
1.賞賜。
1.謂以財物助人辦喪事。
1.賞賜,賜予。
1.賞賜有功者。
1.給予假期。
1.獎賞。
1.賞賜。況,通"貺",賜予。
1.賞賜。
1.賚賜,賞賜。錫,通"賜"。
1.賞賜撫恤。
1.贈送。
1.頒賜詔書。
1.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根須狀,葉條形,扁平,穗狀花序。是一種優良的牧草,又為固沙的先鋒植物。
1.謂死死糾纏。
1.丑;難看。
1.幸虧,好在。
1.躺在地上耍賴。
2.指貧瘠的土地。
1.形容頑劣,不知好歹。亦指頑劣的人。
1.方言∶歹;無論如何。
1.無賴蠻橫。
1.見"賴婚"。
1.在困難的或屈辱的條件下將就活著。與"好死"相對而言。
1.極無賴的人。
1.方言。淋漓貌。
1.受益。
1.敬詞。幸而蒙受。
1.憎稱刁鉆撒潑﹑不講道理的人。
1.見"賴骨頑皮"。
1.刁鉆撒潑,不講道理的人。
1.刁鉆撒潑﹑橫行霸道的人。
1.猶賴婚。
1.見"賴骨頑皮"。
1.壞事。
1.虧得,幸好。
1.頭長貌。
1.依靠;依托。
太平天國將領。廣西人。參加金田起義。曾隨陳玉成轉戰安徽、湖北等地,以功封遵王。天京(今南京)失陷后,會合捻軍繼續斗爭。1865年殲滅清軍僧格林沁部。次年在河南與張宗禹分領東、西捻軍作戰◇被清軍圍困,率部南下,在揚州被俘遇害。
1.佛教語。"阿賴耶識"的略稱。意譯為"藏識"。大乘唯識宗把內心活動分為八類,阿賴耶識是第八識。佛教認為這第八識是世界一切的精神本原,它含藏著一切現象的"種子"(即潛能)。
1.依賴;依靠。
1.猶賴賬。
1.見"賴賬"。
1.即蟾蜍。又名癩蛤蟆。
1.惡瘡;頑癬。
1.見"癩兒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