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噰噰”。鳥和鳴聲。
1.出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九·相逢行》音聲何噰噰,鶴鳴東西廂。
2.出自《文選?宋玉〈九辯〉》雁噰噰而南游兮,鹍雞啁哳而悲鳴。
3.出自《爾雅?釋詁下》關關噰噰,音聲和也。
4.出自《爾雅?釋訓》噰噰喈喈,民協服也。
2.
見“噰噰”。比喻人心歸附。
1.出自《爾雅·釋訓》噰噰喈喈,民協服也。
2.出自《和利州鮮于轉運公居八詠·桐軒》終當致威鳳,覽德鳴噰噰。又將施五弦,解慍歌帝宮。
3.出自《和門下李相餞西蜀相公》詩冰銷魚潎潎,林煖鳥噰噰。
4.出自《池北偶談·談藝一·鳧翁》北齊童謠云:中興寺內白鳧翁,四方側聽聲噰噰,道人聞之夜打鐘。
1.突然來到或發生。
1.魯莽;反常。
1.委婉從順;圓滑隨俗。
1.猶沒頭沒腦。突然地;出人意料地。
1.禿頂。
1.象聲詞。
2.忽然。
3.跳動貌。
1.見"突突噥噥"。
1.形容連續不斷地低聲說話。
①高聳的樣子山峰突兀|突兀的山石|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壞受凍死亦足!②猶猝然;突然這消息來得突兀|火燒水轉掃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生活變化得實在突兀,真叫人感慨萬千。
1.見"突兀"。
1.見"突兀"。
1.突然襲擊;出其不意地快速攻擊。
1.煙囪的裂縫。
1.險峻貌。
1.突然出現。
1.煙囪里的炊煙。
1.詫異。
1.沖擊;襲擊。
1.疾飛的箭。
1.突破而越過。
1.伏兵襲擊的戰術。
1.沖撞。
1.猶恫嚇。威嚇,嚇唬。
2.謂以夸張之詞折服他人。
1.猶恫嚇。威嚇,嚇唬。
1.妄言惑人。
1.困難。
1.猶難易。
1.喻進退兩難。語出《詩.豳風.狼跋》"狼痜其尾﹐載跋其胡。"孔穎達疏﹕"狼進前則躐其胡﹐卻退則踥其尾﹐是進退有難。"
1.嶀山和嵊山的并稱。兩山均在浙江省嵊縣。
1.清代文獻中對西藏及其附近地區的稱謂。又作圖伯特﹑土伯特﹑退擺特,是吐蕃的音變。參見"圖伯特"。
1.制圖時墊在圖紙下面有一定規格的木板。
1.主要用于印制照相圖片﹑插圖或表格的一種印刷版,用銅﹑鋅等金屬制成。
1.舊時地畝的單位。
1.謀求報答。
2.謂圖謀報復。
1.指圖讖之表征。
2.注明各種數字并表示各種進度情況的圖冊和表格的總稱。
1.清代文獻中對西藏及其附近地區的稱謂。又作圖白忒﹑土伯特﹑退擺特,是吐蕃的音變。
1.圖籍。指地圖﹑戶籍等簿冊。
1.謀人錢財,害人性命。
1.古代方士或儒生編造的關于帝王受命征驗一類的書,多為隱語﹑預言。始于秦,盛于東漢。
1.謀劃國家存亡大計。
2.謀求生存。
1.度量德行。圖,通"度"。
1.圖書和經典。
1.見"圖牒"。
1.帽大針短的釘子,用來把紙﹑布等釘在木板或墻壁上。
1.揣測;揣度。
1.圖錄和法典。
2.猶法度。
1.畫工。
1.圖謀建立功業。
1.籌辦私塾,謀求教職。
1.逃出樊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