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癡”。
2.
不聰慧,愚笨。
1.出自《理惑論》圣人云:食谷者智,食草者癡,食肉者悍,食氣者壽。
2.出自《百喻經·三重樓喻》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癡無所知。
3.
癲狂;神志不清。
1.出自《漢書·韋玄成傳》賢薨,玄成在官聞喪,又言當為嗣。玄成深知非賢雅意,即陽為病狂,臥便利,妄笑語昏亂……案事丞相史乃與玄成書曰:“古之辭讓,必有文義可觀,故能垂榮於后,今子獨壞形貌,蒙恥辱,為狂癡,光曜暗而不宣。微哉,子之所托名也!”
2.出自《石田雜記》﹝蔣廷貴﹞聞子作縣,大失所望,遂致病心發狂,每見人但云: 尹天官說一年便升御史。座客皆笑其癡。
4.
迷戀;入迷。
1.出自《長生殿·窺浴》無情花鳥也情癡,解結雙頭學并棲。
2.出自《吹網錄·虎丘賀方回題名》搜奇不讓古人癡,選勝氈椎每自隨。
3.出自《賽會》阿虎想趕夜市想癡了。
5.
呆滯;不靈活。
1.出自《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默坐念語笑,癡如遇寒蠅。
2.出自《瓜步阻風》詩門前白浪如銀山,江上狂風如怒虎。船癡櫓硬不能拔,未免棲遲傍洲渚。
3.出自《感懷次蔡參軍韻》燕塞風多寒水急,梁園雪早凍云癡。
4.出自《三三》母親想起什么事來了,抿著口癡了半天,輕輕的嘆了一口氣。
6.
幼稚;天真。
1.出自《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有妹有妹在鐘離,良人早歿諸孤癡。
2.出自《六年春遣懷》詩婢仆曬君余服用,嬌癡稚女繞床行。
3.出自《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升》那女子又推腳痛,故意不肯走,撒嬌撒癡的要茶要飯。
7.
佛教語。貪、瞋、癡“三毒”之一。梵語moha,也譯作“無明”。謂愚昧無知,不明如實之事理。
1.出自《成唯識論》云何為癡?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8.
用同“瓻”。酒器。
1.出自《聞見后錄》俗語借與人書為一癡,還書與人為一癡。予每疑此語近薄,借書還書,理也,何癡云?后見王樂道《與錢穆四書·出師頌書》,函中最妙絕,古語:借書一瓻,還書一瓻,欲以酒二尊往,知卻例外物不敢。因檢《說文》,瓻,抽遲反,亦音黹。注云:酒器。古以借書,蓋俗誤以為癡也。
2.出自《春渚紀聞·瓻酒借書》杜征南與兒書言:昔人云“借人書一癡,還人書一癡”。山谷借書詩云:“時送一鴟開鎖魚。”又云:“明日還公一癡。
1.辨析選擇。
1.翻閱查檢。
1.披閱考較。
1.比喻敞開胸懷,心地坦白。
荊,棘多刺的植物。比喻在創業過程中或前進道路上掃除障礙,克服重重困難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1.分析研究。
1.搜求挑取。
2.撥開挑剔。
3.出現;顯露。
1.敝開誠意。
2.謂推誠相與。
1.潰退。
1.翻閱;展讀。
2.觀賞。
也作被離”。離披;紛披細葉能披離|草樹被離煙霞亂。
猶披肝瀝膽。竭誠相見披瀝丹愚,諒非矯飾。
1.同"披肝瀝膽"。
1.猶言去粗存精。
1.形容衣飾華麗。
1.見"披麻帶孝"。
2.中國畫山石皴法之一種。又稱麻皮皴。因所繪山石脈理如披麻,故名。其法創于唐王維,南唐董源多用之,為中國畫南宗的畫法。
1.猶披麻帶孝。
1.服重孝。
1.見"披麻帶孝"。
1.比喻自取災禍,自取滅亡。
1.方言。披散的頭發。
1.故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
1.同"披毛求疵"。
2.黡,黑痣。
草木隨風倒伏。比喻軍隊潰敗望風披靡|所向披靡。
1.披僧衣。謂出家為僧。
1.即披風。
1.紛紜混亂貌。
1.剖露情懷。
1.漢王充《論衡.書虛》"傳言延陵季子出游,見路有遺金。當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來!'薪者投鐮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視之下,儀貌之壯,語言之野也?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后遂以"披裘負薪"為高士孤高清廉,隱逸貧居之典。
1.分散貌。一說,強自分別貌。
1.猶披靡。
1.散開下垂。
2.披靡,潰退。
1.猶清除。
1.猶言排沙簡金。比喻從大量事物中挑選精華。
1.開山。
1.猶披覽。
1.揭示,顯示。
1.掃除揩擦。
1.陳述。
1.展卷誦讀。
1.陳訴。
1.著蓑衣。
2.蓑衣。
1.辨析挑選。
2.剔除;除去。
指出家為僧尼。因出家時須按佛教戒律剃除須發、身披袈裟,故稱披剃為僧。
1.披散頭發。
1.謂頭發披遮住臉面。
2.見"披頭蓋腦"。
1.正對著頭部。
1.展閱圖籍﹑圖畫等。
1.披靡退卻。
1.亦作"披耫"。
2.展覽玩賞,觀賞。
3.撥開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