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歯”。
2.
門牙。
1.出自《詩·衛風·碩人》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2.出自《文心雕龍·聲律》抗喉矯舌之差,攢唇激齒之異,廉肉相準,皎然可分。
3.出自《落齒》詩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
3.
泛指牙齒。
1.出自《左傳·哀公六年》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
2.出自《七發》澹澉手足,颒濯發齒。
4.
特指象牙。參見“齒革”。
1.出自《書·禹貢》厥貢……齒革、羽毛。
2.出自《周禮·天官·內府》凡四方之幣獻之金玉、齒革、兵器,凡良貨賄入焉。
3.出自《贈張地官督賦江南》詩舳艫接水通千里,齒革盈筐備五材。
5.
排比如齒狀者。竹木所刻之齒。用以記數。
1.出自《管子·輕重甲》與之定其券契之齒。
2.出自《墨子·公孟》是數人之齒,而以為富。
6.
排比如齒狀者。木屐齒釘。
1.出自《晉書·謝安傳》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
7.
排比如齒狀者。輪齒。
1.出自《西洋測時儀記》牽藏機輪之繩,自下而上,其最下級有齒。
8.
排比如齒狀者。階石的一級,稱一齒。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墄,限也,謂階齒也。天子殿高九尺,階九齒,各有九級。
9.
排比如齒狀者。其他物體上似齒形的部分。
1.出自《抱樸子·博喻》故鋸齒不能咀嚼,箕舌不能別味。
2.出自《蝶戀花·何物能令公怒喜》詞恰似哀箏弦下齒,千情萬意無時已。
3.出自如:梳齒、葉齒等。
10.
牛馬的歲數。牛馬幼小者,歲生一齒,因以齒計其歲數。
1.出自《穀梁傳·僖公二年》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 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矣。
11.
謂計算牛馬的歲數。
1.出自《禮記·曲禮上》齒路馬,有誅。
2.出自《漢書·賈誼傳》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罰。
12.
人的年齡。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 爵一、齒一,德一……鄉黨莫如齒。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生因問鶯齒,夫人曰:“十七歲矣。”
3.出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蕓與余同齒而長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
13.
指人。
1.出自《門有車馬客行》親友多零落,舊齒皆雕喪。
2.出自《為文相公許州謝上表》惟許昌之奧區,乃昆吾之故壤,土毛豐衍,民齒伙繁,敢不志在拊循,勤加訓導。
14.
類別;同輩。
1.出自《管子·弟子職》同嗛以齒。
2.出自《上大理崔大卿應制舉不敏啟》徒爾拖逢掖、曳大帶,游於朋齒,且有愧色,豈有能乎哉?
3.出自《己亥雜詩》醰醰諸老愜瞻依,父齒隨行亦未稀。
15.
并列;在一起。
1.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
2.出自《奏彈奉朝請王希聃違假》幸齒朝班,私敬蓋闕,休請有期,曾無遄及。
3.出自《新唐書·崔彥昭傳》彥昭雖宰相,退朝侍母膳,與家人齒,順色柔聲,在左右無違,士人多其孝。
4.出自《聊齋志異·賈兒》見者皆憎其頑,不以人齒。
16.
錄用;收納。
1.出自《禮記·王制》屏之遠方,終身不齒。
2.出自《新唐書·盧懷慎傳》臣請以贓論廢者,削跡不數十年,不賜收齒。
3.出自《資治通鑒·陳長城公至德二年》躬仁孝之行者,擯落私門,不加收齒;工輕薄之藝者,選充吏職,舉送天朝。
4.出自《聊齋志異·賈奉雉》此人道念已堅,望加收齒。
17.
提到,說及。引申為重視。
1.出自《陳書·任忠傳》少孤微,不為鄉黨所齒。
2.出自《資治通鑒·梁武帝大同十一年》魏高陽王斌有庶妹玉儀,不為其家所齒,為孫騰妓。
3.出自《熊經略》詩撫臣庸愚何足齒,奈何經略也惜死。
18.
咬嚙。
1.出自《宋艷·奇異》始徐氏甚妒,自齒石之后,遂不復妒。
19.
刻為齒形。
1.出自《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十二年》齒木為杷,削竹為槍。
20.
發音。
1.出自《得風難》詩忽有聲如人哨,齒其清麗。
21.
擋;觸。
1.出自《文選·枚乘〈上書重諫吳王〉》夫舉吳兵以訾於漢,譬猶蠅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齒利劍。
2.出自《北史·崔宏傳》如何正當國家休明之世,士馬強盛之時,而欲以駒犢齒虎口也。
3.出自《與李讓侍御書》亦猶太阿之劍,犀角不足齒其鋒。
4.出自《明史·忠義傳七·張羅彥》后衛指揮劉忠嗣挺劍曰:“有不從張氏兄弟死守者,齒此劍。”
22.
表示承受。
1.出自《詣匭疏》世受君祿,身齒國命,涵濡惠澤,以長此軀。
23.
骰子。
1.出自《藝文類聚》博,盡關塞之宜,得周通之路,而不能制齒之大小,在遇者也。
2.出自《晉書·葛洪傳》性寡欲,無所愛玩,不知棊局幾道,摴蒲齒名。
3.出自《風雨旬日春后始晴》詩詩囊屬稿慚新思,博齒爭豪悔惜狂。
1.崇高盛大的功業。
1.對鄰居的尊稱。
1.指上蒼,神靈。
純凈的黏土,主要成分是鋁和硅的氧化物。白色或灰白色粉末,熔點約1,750℃,是陶瓷工業和其他化學工業的原料。因為我國江西景德鎮高嶺所產的質量最好,所以叫高嶺土。
1.高丘,山丘。
2.指陵墓。
3.陵墓名。三國魏武帝曹操陵名。在河北省臨漳縣西。參閱《嘉慶一統志.彰德府二》﹑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四.彰德府》。
4.陵墓名。三國吳孫堅墓名。在江蘇省丹陽市西。參閱《嘉慶一統志.鎮江府二》。
5.復姓『有高陵顯見《通志.氏族三》。
1.指才識出眾的人物。
2.指高門望族。
3.指上乘的作品。
1.謂在上位高顯之處。
1.見"高樓大廈"。
又稱曹州之戰”。1864年捻軍在河南擊敗清欽差大臣僧格林沁軍后,主動向山東曹州(治今菏澤)轉移。次年5月,捻軍在曹州西北高樓寨(今高莊集)用步兵正面阻擊,騎兵向兩側包圍。此役圍殲清軍七千余人,僧格林沁被擊斃。
公元前58-前51年間,羅馬駐高盧(內高盧)的總督愷撒,對阿爾卑斯山以北的高盧(外高盧,相當今法國、比利時等地)進行的征服戰爭。愷撒征服高盧后,在政治、軍事上的勢力大增,為他后來成為羅馬獨裁者奠定了基礎。
從礦石提煉生鐵的熔煉爐,直立圓筒形,內壁用耐火材料砌成。由頂上的開口裝料(礦石、石灰石、焦炭等),鐵水從靠近爐底的口流出。
1.春秋時鄭人弦高﹑戰國時齊人魯仲連的并稱。弦高犒秦師以解鄭危;魯仲連義卻秦兵﹐解趙之急。
1.即樓櫓。
1.高地。
1.指科舉中式。
1.猶高山。
1.高朋。
1.即高齒屐。
1.高潔質樸。
1.重大的謀略。
1.縱談﹐縱論。
2.高談闊論;不切實際的議論。
3.見解高明的議論。常用以稱對方的言論的敬辭。
1.高張的羅網。
〈書〉①(年紀)大;老邁。②高超非凡;超逸風神~。
高傲;傲慢態度~,目中無人。
1.指高而密的野草。
1.高而廣大。
1.國家的珍寶。
1.國家的根本。《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孔穎達疏"民惟邦國之本,本固則邦寧。"后因以"邦本"指人民。
1.根據國家常法加以校比。
1.顯示國家形象的標志。
1.州牧。古代用以稱一方諸侯之長。《書.召誥》"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孔傳"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后因稱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長官。
1.國家法定的流通貨幣。
2.指口錢。人口稅的一種。
1.采邦,采服。九服(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服)之一。《書·康誥》"侯甸男邦采衛。"孔傳"此五服,諸侯服。五百里侯服,去王城千里,甸服千五百里,男服去王城二千里,采服二千五百里,衛服三千里。"后因以"邦采"稱國家。
1.管理百姓﹑處理案件的成法。
1.國庫,國家的蓄藏。
1.《詩.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國殄瘁。"鄭玄箋"天下邦國將盡困病。"后因以"邦瘁"指國家遭受困苦。
1.猶鄉黨。
1.竊取國家寶物的人。
1.治國之道。
1.本指治理邦國的六典◇泛指國家法典。
1.古代稱王都郊外的地方。
2.泛指京城管轄的地區。
1.在異國作間諜。
1.距王城四百里到五百里的地方。即公之采地與王同母弟及王之庶子所食邑。
1.亦作"邦灋"。
2.管理百姓的通法。亦泛指國家大法。
1.見"邦法"。
1.國家的符瑞。
1.《周禮.天官.職內》"掌邦之賦入。"賈公彥疏"掌邦之賦入者,謂九職﹑九貢﹑九賦之稅入皆掌之,獨云賦入者,賦是搆名。"后因以"邦賦"指國家財政。
1.邦國籍貫。
1.國家。
1.《詩.大雅.板》"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毛傳"翰,干也。"后因以"邦翰"喻國家的中堅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