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值得重視的;重大的。
2.
名詞
重大的值得重視的東西。
3.
動詞
索取。
4.
動詞
請求;要求(后面必帶兼語)。
5.
動詞
助動詞。表示做某事的意志。
6.
動詞
需要。
7.
動詞
應該,必須。
8.
動詞
表示估計(用于比較)。
9.
副詞
將要。
10.
連詞
連詞,要是,若,如果。
11.
連詞
表示非此即彼;要么。
12.
動詞
希望;想。
13.
動詞
希望得到或保持。
1.
會計之簿書。
1.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大役與慮,事屬其植。受其要,以待考而賞誅。
2.出自《呂氏春秋·具備》自今以來,袒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於袒父者,子決為之矣。五歲而言其要。
2.
綱要;要點。
1.出自《商君書·農戰》故其治國也,察要而已矣。
2.出自《漢紀·昭帝紀》霍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3.出自《進學解》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4.出自《中國小說史略》《七略》今亡,班固作《漢書》,刪其要為《藝文志》。
3.
重要;主要。
1.出自《孝經·開宗明義》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
2.出自《贈胡君宗器序》故蒞官之則,莫要廉以修身也。
3.出自《書信集·致母親》大人的胃病,近來不知如何,萬乞千萬小心調養為要。
4.
權柄。
1.出自《韓非子·揚權》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2.出自《鹽鐵論·國疾》今公卿處尊位,執天下之要,十有余年,功德不施於天下,而勤勞百姓。
3.出自《三國志·魏志·王凌傳》廢立大事,勿為禍先
5.
指重要的地位或職務。
1.出自《晉書·呂光載記》以吾二人久居內要,常有不善之言,恐禍及人,深宜慮之。
2.出自《北齊書·杜弼傳》高德政居要,不能下之。
6.
少;簡略。
1.出自《書·畢命》政貴有恒,辭尚體要。
2.出自《荀子·王霸》故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詳。
7.
扼守。謂扼守險要。
1.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今我令樓緩先要成皋之口,周被下潁川兵塞??轅、伊闕之道,陳定發南陽兵守武關。
2.出自《鹽鐵論·險固》韓阻宜陽、伊闕,要成皋、太行,以安周鄭。
8.
討。表示希望將某種事物歸自己占有。
1.出自《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足下前要仆文章古書,極不忘,候得數十幅乃并往耳。
2.出自《兒女英雄傳》〔這姑娘〕聽了這話早把那要刀的話且擱起。
3.出自《子夜》什么!又來要錢了!
4.出自《在風雪里》今天這兒要點吃的,明天那兒要點吃的。
9.
想;希望。
1.出自《竹徑》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
2.出自《水滸傳》要破此法,只除非快教人去薊州尋取公孫勝來,便可破得。
3.出自《儒林外史》在家日日看見老妻悲慟,心下不忍,意思要到外面去作游幾時。
4.出自《子夜》他常到某某屋頂花園巡閱,也為的是要物色人才!
10.
使;讓;叫。
1.出自《文選·陸機〈吊魏武帝文〉》掃云物以貞觀,要萬涂而來歸。
2.出自《水滸傳》柴進知道,哪里肯要他壞錢。
3.出自《子夜》是他的老婆,應該要他去管束!
4.出自《山鄉巨變》要孩子把瞎子叫來,恭恭敬敬,請他坐在堂屋里。
11.
得當;恰如其分。
1.出自《荀子·禮論》禮者,以財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以隆殺為要。
12.
應當;必須。
1.出自《世說新語·文學》孫興公作《天臺賦》成,以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
2.出自《送譚三藏入京》持咒力須資運祚,度人心要似虛空。
3.出自《儒林外史》這話要來問我才是,你那里知道。
4.出自《第四病室》人家病重的要休息,要靜養,你懂得規矩的。
13.
總之;總歸。
1.出自《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2.出自《送王員外歸朝》詩往來無盡日,離別要逢春。
3.出自《聊齋志異·鴉頭》母姊雖忍,要是骨肉,但囑勿致傷殘,是所愿耳。
14.
將要。表示事物發展演變的趨勢。
1.出自《后漢書·廣陵厲王胥傳》人生要死,何為苦心?
2.出自《答周友山書》我因人說要拆毀湖上芝佛院,故欲即刻蓋閣於后,使其便於一時好拆毀也。
3.出自《紅樓夢》寧榮兩府復了官,賞還抄的家產,如今府里又要起來了。
4.出自《且介亭雜文·從孩子的照相說起》給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
15.
相對比而言,表示比較、估計。
1.出自《家》他的年紀稍微輕一點,臉也要瘦些,但是一雙眼睛非常地明亮。
2.出自如:院子里樹蔭底下要比房子里涼快些。
16.
連詞。表示假設,相當于“如果”、“倘若”。
1.出自《敦煌變文集·葉凈能詩》若不餐,動經三十五十日;要餐,頓可食六七十料不足。
2.出自《張滿貞》她生性寬厚,善于跟著各種作風不同的同志和睦地相處,要我就不行。
3.出自《紅樓夢》沒有什么說的便罷;要有話,只管回二奶奶,和太太是一樣兒的。
4.出自《戈壁灘上的春天》四月底了。要在北京,這時候正是百花盛開的好季節。
5.出自《老殘游記》誰要再來替于家求情,便是得賄的憑據。
17.
連詞。表示選擇,相當于“要么……要么……”。
1.出自如:要就給他,要就不給他,總該明確一下態度。
2.出自如:要就去,要就不去,你該有個決定。
18.
關閉。
1.出自《呂氏春秋·悔過》師行過周,王孫滿要門而窺之,曰:“嗚呼!是師必有疵。若無疵,吾不復言道矣!”
19.
見“要子”。用麥稈、稻草等臨時擰成的繩狀物,用來捆麥子稻子等。
20.
見“要子”。捆貨物用的或打包用的條狀物。
1.出自如:鐵要子。
21.
指險要之處。
1.出自《為曹洪與魏文帝書》彼有精甲數萬,臨高守要,一人揮戟,萬夫不得進。
2.出自《中西紀事·粵東要撫》且伊被人恐嚇,奏報粵省情形,妄稱地理無要可扼,軍器無利可恃。
22.
指要訣。
1.出自《請減五路城堡札子》夫將之於兵,猶弈之於棋,善弈者,置棋雖疏,取數必多,得其要而已。
23.
指月計的總帳。
1.出自《周禮·天官·小宰》月終則以官府之敘受群吏之要。
2.出自《時令論上》舉五谷之要。
古代用竹木做成的車子士乘棧車,庶人乘役車|棧車以竹木為棚。
1.謂陋車劣馬。《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孫叔敖相楚,棧車牝馬,糲餅菜羹,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饑色,則良大夫也。"后用為居官清廉儉樸的典實。
1.貨棧收受托存貨物時發給貨主的憑證。一般載有托存貨物的名稱﹑規格﹑數量等。貨主憑棧單可向貨棧提取托存貨物。
又稱閣道”、復道”。中國古代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道路。多出現在今川、陜、甘、滇諸省境內。有多種形式,主要有在懸崖峭壁上鑿孔,支架木排柱來支承的簡支梁橋,或在陡壁上鑿孔插入木梁,梁上鋪木板或再覆土石而成。
1.馬房豆料。亦比喻才智短淺的人所顧惜的小利。
①即倉庫”。堆積貨物的地方去棧房領貨。②指旅館去棧房過宿。
1.棧道。
2.存放東西的屋子。
1.架設棧道以跨越山谷。
1.舊稱店員或旅店的伙計。
1.指已運到當地并進入倉庫的貨物。
1.棧道。
1.飼養于廄中的馬駒。
1.猶戀棧。眷戀,留戀。
1.在圈內加料精養的鹿。
1.棧道。
1.編連起來的木柵。
機械操縱連續輸送物料的橋式構筑物。下部是支撐構架;上部是輸送長廊,長廊中間設有傳送帶。常用來輸送顆粒或粉末等物料,如煤塊,砂石。常設在工礦企業、碼頭和車站中。
1.以棧橋與岸相連的離岸碼頭。適應大型油輪和礦石船停靠。有的建在開敞的深水地區。用樁架支承的透空式輕型碼頭,亦通稱為"棧橋碼頭"。
又稱透空式高樁碼頭”。由棧橋與岸相聯的離岸碼頭。用于石油、煤炭、礦石等專業性碼頭。有的建在無掩護的、開敞的深水區,海輪與岸地間用架設于棧橋的管道或皮帶式輸送機輸送貨物。
1.以棧為道跋越高山。
1.謂跋山涉水,踰越險阻。
1.舊稱店堂﹑倉庫里工作的職員。
1.香木之一種。
1.高峻貌。
1.在圈內加料精養的肥羊。
1.即棧車。
1.謂棧道高與云連。
1.眾盛貌。
1.指編排竹木而成的車箱,不張皮革。
1.古樂器。小鐘。
1.租借棧房的錢。
1.舊指長官出行時﹐屬員或仆役等排列兩側侍侯。
也叫立唱”。曲藝表演形式之一。演員站著說唱。快板、快書、相聲、大鼓一類曲藝,多取此形式,動作幅度多較坐唱”大。
1.蒙古語的音譯。元代驛站。
1.舊稱在航程有驛站遞次接待的官船。
1.驛站的役夫。
1.特指警戒人員在崗位上站立執行職務。
2.泛指履行職務。
1.指營業員在商品柜臺內側賣貨。
1.元代服役于站赤之戶稱站戶。屬通政院與中書兵部﹐并置驛令﹑提領等官管轄﹐不與民戶相混﹐如有缺﹐由民戶簽補。每一提領所領站戶﹐多則二三千﹐少則五百至七百。
1.立﹐久立。
1.受立枷酷刑。
2.即立枷。
1.(劇院﹑火車站等)出售的沒有座位只能站的票。
1.也稱杖洋。英國鑄造的一種銀元的俗稱。該幣幣面圖案為一手持叉杖的不列顛女神站像﹐并有漢﹑英和馬來文"一圓"字樣。大小及分量與墨西哥鷹洋相仿。1895年起在孟買﹑加爾各答等地鑄造﹐由上海﹑香港﹑新加坡﹑檳榔嶼等地的英國銀行發行。
1.即月臺。車站內高于路面的平臺。供上下乘客及裝卸貨物。參見"月臺"。
1.即月臺票。持此票者﹐可進入火車站至月臺接送乘客﹐但不可乘車。參見"月臺票"。
1.舊時衙門開審時﹐差役排列在公堂上以應差。
1.久立而不行走。
1.元代驛站。
1.中止行進而站立。
2.立穩。
3.成立;確立。
4.指地位穩固。
5.方言。謂附著而不脫落。
1.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