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鼴”。
2.
鼠的一類。參見“鼴鼠”。
1.出自《感宦籍賦》鸞視蟲其一粒,豹覺鼴以隨窠。
3.
見“鼴鼠”。傳說中的一種大獸。
1.出自《少年樂》詩帶盤紅鼴鼠,袍砑紫犀牛。
2.出自《太平廣記》鼴鼠首尾如鼠,色青黑,短足有指,形大,重千余斤。出零陵郡界,不知所來。民有災及為惡者,鼠輒入其田中,振落毛衣,皆成小鼠,食其苗稼而去。
3.出自《本草綱目·獸三·隱鼠》鼴鼠出滄州及胡中,似牛而鼠首黑足,大者千斤,多伏于水。
4.
見“鼴鼠”。哺乳動物。體矮胖,長10馀厘米,毛黑褐色,嘴尖。前肢發(fā)達,腳掌向外翻,有利爪,適于掘土;后肢細小。眼小,隱藏在毛中。白天住在土穴中,夜晚出來捕食昆蟲,也吃農作物的根。古人常與鼢鼠混同。
1.出自《滿江紅·劉守解任》詞榮對辱,飲河鼴鼠,無過滿腹。
1.用竹荊編織的門。常指房屋簡陋破舊。
1.同"篳門圭竇"。
2.編竹為門,穿墻作窗。指貧窮人所居之處。
1.指貧苦人家所居之處。
1.猶比比。眾多貌。
1.皇宮前夾殿陛而立的警衛(wèi)士兵。
1.漢時武官名。屬虎賁﹐墨綬銅印﹐朝會時立殿中宿衛(wèi)。
1.指皇帝宮殿前雕有螭形的臺階。
1.指朝官離開朝廷﹐上殿辭別皇帝。
2.面見皇帝辭官。
1.殿階。
1.在殿堂上回答皇帝的咨詢。
1.謂在殿階下山呼萬歲以示申賀。
1.即行馬。
1.臺階﹐階級。
2.地位﹔等級。
1.謂持戟侍衛(wèi)于殿階兩側。
1.謂臣下謁見皇帝。
1.宮殿臺階兩旁的欄桿。
1.即陛級。
1.語本《漢書.賈誼傳》﹕"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故陛九級上﹐廉遠地﹐則堂高﹔陛亡級﹐廉近地﹐則堂卑。"后因以"陛廉"指朝廷。
1.古代皇宮前衛(wèi)戍人員。
1.指榮升京官。
1.謂執(zhí)榡侍衛(wèi)陛側。亦指執(zhí)榡立于陛側的侍衛(wèi)。
2.護衛(wèi)。
1.執(zhí)榡立于殿陛兩側的侍衛(wèi)。
1.帝王御前護衛(wèi)的士兵。
2.在宮禁中宿衛(wèi)。
對君主的尊稱。
1.執(zhí)兵杖侍立于陛側的警衛(wèi)。
1.謂據勢要之地而控制。
1.在殿廷上向皇帝當面進言。
1.御座。
喪命(含貶義)。
1.殺死﹑殺傷。
1.仆倒而死。
傳說中的野獸名。為龍所生,形狀如虎,有威力。常于牢獄之門繪其形,故又代稱牢獄。
1.獄門。
1.牢獄。
1.牢獄。
1.惡視貌。
1.指女奴。
1.婢女。
舊時有錢人家雇用的女孩子。
1.謂男女奴仆。
1.妾與使女。
1.即妾魚。今名鳑魮鯽。
1.婢妾;使女。
1.謂卑躬屈膝諂媚奉承的奴才相。
1.魚名。鰈魚目。分布于沿海。身體扁平,吸著力強,貼在海底,以沙中的小蝦﹑螃蟹﹑小魚為食。
1.與婢私通的人。
1.猶婢妾。
1.即妾魚。
1.婢女所生之子。
2.用作詈詞。
1.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二引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羊欣書如大家婢為夫人,雖處其位,而舉止羞澀,終不似真。"后因謂刻意摹仿,而才力短弱不能神似者為"婢作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