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請人吃酒飯;聚會在一起吃酒飯。
2.
名詞
酒席。
3.
形容詞
〈書〉安樂;閑適。
4.
名詞
(Yàn)姓。
1.
亦作“醼”。
2.
安定;平靜。參見“宴然”。
1.出自《漢紀?高后紀贊》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闥而天下宴然。
2.出自《集異記?丁巖》自是,旬朔之內,群虎屏跡,而山野宴然矣。
3.出自《三國演義》長子毌丘甸曰:“父親官居方面,司馬師專權廢主,國家有累卵之危,安可宴然自守?”
4.出自《紅樓夢》﹝賈政﹞近因在外幾年,骨肉離異,今得宴然復聚,自覺喜幸不盡,一應大小事務,一概亦付之度外。
3.
喜樂;歡樂。
1.出自《詩·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2.出自《左傳·成公二年》臧宣叔曰:“衡父不忍數年之不宴,以棄魯國,國將若之何?”
3.出自《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4.
謂安樂;逸樂。
1.出自《晉書·段灼傳》用婦人之言,荒淫無道,肆志沈宴,作靡靡之樂,長夜之飲。
2.出自《苔賦》哀者貴兮樂者賤,貴者危兮賤者宴。
5.
宴請。即請人吃酒飯或聚在一起吃酒飯。
1.出自《左傳·宣公十六年》王享有體薦,宴有折俎。
2.出自《擬古詩·〈青青陵上柏〉》戚戚多滯念,置酒宴所歡。
3.出自《柳毅傳》明日,又宴毅於凝碧宮。
6.
筵席,酒席;宴會。
1.出自《九思·悼亂》督萬兮侍宴,周邵兮負芻。
2.出自《舊唐書·憲宗紀上》〔元和二年正月〕丁巳,停中和、重陽二節賜宴。
3.出自《唐摭言·述進士下》宴后同年各有所之。
7.
通“曣”。參見“宴然”。天晴日出貌。
1.出自《荀子?非相》雨雪瀌瀌,宴然聿消。
8.
通“晏”。晚。參見“宴駕”。
1.出自《續世說·巧藝》秋也者,天將搖落肅殺,其歲之宴乎!
2.出自《錢舜舉蕭翼賺蘭亭圖》詩頻說法書日西宴,蕭郎縮手心無限。
9.
見“宴寢”。周制,王有六寢,一是正寢,余五在后,通名宴寢。
10.
見“宴室”。側室。在燕寢之旁。
1.出自《大戴禮記?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11.
安閑;平時。參見“宴私”、“宴坐”、“宴居”。引申為閑居,指日常生活。
1.出自《漢書?賈誼傳》於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1.論議謀劃。
1.亦作"議幕"。
2.幕府。亦指幕僚。
1.古刑法"八辟"之一。對有奇才異能的人進行特別審議以減免其刑罰。
1.猶言相提并論。
2.擬議﹐設計籌劃。
1.謀議侮弄。
1.古刑法八議之一。謂對于皇親國戚進行特別審議﹐以減免其刑罰。
2.議婚﹔說親。
1.古刑法八議之一。對勤于國事者進行特別審議以減免刑罰。
1.指有特殊身份者犯罪時﹐可原其罪情奏請予以減罪。
1.謂理屈詞窮。詘﹐通"屈"。
1.商議迎娶之事。
1.指對國政的發言權。
1.審議。
1.非議之聲。
1.議論商討公事。
2.度事﹐衡量事情的輕重。議﹐通"儀"。
1.會議期間各項議事和活動的程序。
2.指計劃中要辦之事的先后順序。
1.古代商議軍國大事的殿堂。
1.議事之室。
1.見"議謚"。
1.猶義疏。疏解經籍的著作。議﹐通"義"。
1.論議辯說。
1.議論政事之堂。
1.商討。
1.議定題目。
2.會議討論的題目。
1.指奏議文章的體裁。
1.擬議將親盡之祖的神主遷出宗廟藏于祧﹐謂之"議祧"。祀遠祖﹑始祖之廟為祧。古代帝王宗廟﹐除百世之祖不遷外﹐其馀五世親盡則遷去神主藏于祧。
1.商量妥當。
1.議會中議員的席位。參見"議會"。
1.古刑法八議之一。謂對于有德行的人進行特別審議﹐以減免刑罰。
1.謂提出意見上報。
1.謂考慮注銷。
2.買賣雙方或同業共同議定貨品銷售數量或價格。
1.協商。
1.謂議罪以定刑。
1.謂評議其生平行事。
2.擬議施行。
1.清制對考績優異的官員﹐交部核議﹐奏請給予加級﹑記錄等獎勵﹐謂之"議敘"。
2.指掌議敘之官。
1.亦作"議恤"。
2.對立功殉難人員﹐評議其功績﹐給予褒贈撫恤。
1.謂謀議興學化民之事。
2.指研究議會制度的理論和實踐的學說。
1.謂評議其輔成王業的功勛。
1.論議建言。
1.議官的席位。
1.謂議罪量刑。
2.指判案文書。
1.商議的意見。
1.猶議婚。
1.談論。
1.猶斷獄﹐審議獄案。
1.在議會中有正式代表資格﹑享有表決權的成員。
1.議會。
1.協議締結條約。
1.議事規則。
1.指原情議罪的法規。
2.評議詞章。
1.擬議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