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威嚴;嚴肅。
1.出自《詩·小雅·六月》有嚴有翼,共武之服。
2.出自《禮記·祭義》嚴威??恪,非所以事親也。
3.出自《論衡·異虛》吾聞為人子者,盡和順于君,不行私欲,共嚴承令,不逆君安。
4.出自《南海神廟碑》公正直方嚴,中心樂易,祗慎所職,治人以明,事神以誠。
2.
嚴厲;嚴格。
1.出自《易·遁》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2.出自《韓非子·難四》知微之謂明,無救赦之謂嚴。
3.出自《郎潛紀聞》當時諸將一心,戰守艱苦,威德洽而紀律嚴,父老皆以為長城之倚。
4.出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對過去的錯誤,處理可寬可嚴的,可以從寬。
3.
指父親。參見“嚴命”。
1.出自《史記·趙世家》進受嚴命,退而不全,負孰甚焉。
2.出自《謝知制誥狀》述宣圣旨,誠恐不逮,跪受嚴命,伏增悚惕。
3.出自《鸞??記·合譖》小人領老爺嚴命,去見溫秀才。
4.出自《聊齋志異·偷桃》老夫止此兒,日從我南北游。今承嚴命,不意罹此奇慘。
5.出自《散簡集存·隨喜大觀園》正如讀者某君所評,我是慣于說廢話的,且夫廢話,亦話也,也就同樣可以充實篇幅,報編輯大人的嚴命。
6.出自如:家嚴。
4.
畏懼。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2.出自《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朕提兵南渡,汝昨望風不敢相敵,已見汝具嚴天威。
5.
尊敬;尊重。
1.出自《詩·商頌·殷武》天命降監,下民有嚴。
2.出自《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
3.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4.出自《寄歐陽舍人書》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
6.
急,緊急。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
7.
嚴密;緊密。參見“嚴防”。
1.出自《進學解》《春秋》謹嚴,左氏浮夸。
2.出自《宣室志》其所向,雖關鍵甚嚴,輒不相礙。
3.出自《北京人》文彩立刻進了自己的臥室,把門推嚴。
8.
秘密。
1.出自《岣嶁山》詩事嚴跡秘鬼莫窺,道人獨上偶見之。
9.
厚。參見“嚴冰”、“嚴雲”。
1.出自《謝皇太子賚果然褥啟》嚴冰在節,朔飆結宇,吹綸愧暖,挾纊慚溫。
2.出自《青春兮,歸來》冰封雪蓋的臉,突然象流進了一江春水,嚴冰覆蓋的心,也象跳進了春天的激流。
3.出自《冬日》詩嚴云亂山起,白日欲還次。
10.
使嚴重,加重。
1.出自《墨子·非攻中》今盡王(士)民之死,嚴下上之患,以爭虛城,則是棄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
11.
凜冽。形容極寒。
1.出自《歲暮和張常侍》厲厲氣遂嚴,紛紛飛鳥還。
2.出自《杏花》詩冬寒不嚴地恒泄,陽氣發亂無全功。
3.出自《望橫山塔》詩水面生風分外嚴,竹根剩雪更新添。
12.
慘烈貌。參見“嚴嚴”。
1.出自《文選·鮑照〈舞鶴賦〉》嚴嚴苦霧,皎皎悲泉。
13.
整飭;整備。
1.出自《九思·逢尤》心煩憒兮意無聊,嚴載駕兮出戲游。
2.出自《后漢書·南匈奴傳》臣國成敗,要在今年。已敕諸部嚴兵馬,訖九月龍祠,悉集河上。
3.出自《集異記·鄧元佐》元佐餒,因舍焉。女乃嚴一土榻,上布軟草。
4.出自《感事》詩邊軍嚴不發,驛使去空還。
14.
古代戒夜曰“嚴”。轉指戒夜更鼓。參見“嚴更”。
1.出自《新唐書·禮樂志五》其日未明四刻,搥一鼓為一嚴;二刻,搥二鼓為再嚴。
2.出自《觚剩·神僧》梁月隨人移照岳祠外,聽譙樓鼓聲,已三嚴矣!
3.出自《清史稿·禮志九》初嚴,外營蓐食治裝;再嚴,前軍拔營。
15.
甚,極。
1.出自《雪》詩忽然太行雪,昨夜飛入來。崚嶒墮庭中,嚴白何皚皚。
16.
漢明帝名莊,因避諱以“嚴”代“莊”。參見“嚴周”。
1.出自《漢書·敘傳上》嗣雖修儒學,然貴老嚴之術。
17.
衣裝。避漢明帝(劉莊)諱,改“裝”為“嚴”。
1.出自《后漢書·吳漢傳》每當出師,朝受詔,夕即引道,初無辦嚴之日。
2.出自《辭明堂陪位表》當即辦嚴,豈容辭疾。
18.
妝飾物。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妝”為“嚴”。
1.出自《北史·后妃傳序》司飾三人,掌簪珥花嚴。典櫛三人,掌巾櫛膏沐。
19.
通“巖”。險要。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制,嚴邑也。
20.
通“巖”。高峻。
21.
射翳。參見“嚴籞”。
1.出自《漢書·元帝紀》詔罷黃門乘輿狗馬,水衡禁囿……嚴籞池田假與貧民。
22.
通“譀”。夸誕。
1.出自《史記·日者列傳》夫卜者多言夸嚴以得人情,虛高人祿命以說人志。
23.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嚴氏,羋姓,即楚莊王之后,以謚為氏。因避后漢明帝諱,遂改為嚴氏。魏晉之際,有復本氏者,故有莊、嚴二氏行於世。
1.見"凡胎濁骨"。
1.猶言俗體。指世俗流行的詩風。
1.常人的耳目。
1.指以尋常木材所制的琴。
1.猶言平常人。
1.塵凡的土地。
1.平凡微賤。
1.猶萬物。
2.猶凡人,普通人。
1.平庸低下。
平凡的音樂不同~ㄧ非同~。
1.平庸低賤。
僧道指對塵世的思念、留戀之心。
1.凡人的形體。
1.見"凡艷"。
1.簿書的綱要;總目。
2.泛指事物的總要。
1.平庸的醫生。
1.指平常人家的子孫。
1.凡鳥,借指平庸的人。
1.俗人的胸臆。
1.普通樂音。
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多形容人)才能~ㄧ~之輩。
1.平庸愚味。
2.指平庸愚昧的人。
1.指塵世,人間。
1.猶言一如往常。《荀子·禮論》"刑余罪人之喪,不得合族黨,獨屬妻子,棺槨三寸,衣衾三領,不得飾棺,不得晝行,以昏殣,凡緣而往埋之。"楊倞注"凡,常也;緣,因也。言其妻子如常日所服而埋之,不更加绖杖也。"一說為盤繞,不循正路。見于省吾《雙劍誦諸子新證·荀子禮論》。
2.舊指佛家﹑道家﹑神仙等與世俗的緣分。
1.指凡庸的詩作。
1.普通的樹。
1.塵世情致。
1.平庸的智能。
1.謂塵俗之人。
1.平庸的君主。
1.凡俗重濁。
1.平庸的走仆。自稱的謙詞。
1.猶言總目;名目。
1.謂月行疾緩合度。比喻行為規范。
1.杊杋。
1.古代承放酒器的長方形幾案。至今僅發現西周初年的兩件,是非潮見的文物。
1.宋代明礬生產運銷的法規。
1.脫膠的明礬粉末。
1.絳礬的別名。參見明李明珍《本草綱目.石四.綠礬》。
1.礬稅。
1.北宋汴京酒樓名。在東華門外景明坊,又名白礬樓。因商人曾于此鬻礬,故名。
1.宋代士大夫暑月宴客,堆明礬于盤中,置席上以像冰雪,稱為"礬山"。
2.山名。在安徽省廬江縣。
1.稱農歷六月中旬的黃河水。
1.一種礦物。呈透明狀結晶體。有白﹑青﹑黃﹑黑﹑絳五種,白色者俗稱明礬。
1.用明礬水寫的保密書信。其字水干無跡,濕時方顯。
1.見"礬山水"。
2.溶明礬的水。
1.山水畫中山頂的小石堆。形如礬石,故名。
2.指類似畫中礬石的山石。
1.角鉤在籬笆上的公羊。喻進退兩難。
1.以竹木編成籬笆﹐作為房舍外蔽。引申為防衛。
2.猶門戶。比喻某種造詣﹑境界。
1.關鳥獸的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