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吵;亂說話;喧擾。
2.
見“咻咻”,擬聲詞。①形容喘氣的聲音。②形容某些動物的叫聲。
1.
喧嚷;擾亂。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2.出自《唐貴梅傳》親黨咻曰:“生既以不孝訟……何以慟哭為?”
3.出自《贈葉蒼巖序》梏子之性,咻子之聽,而教以從眾之悅目歟?
2.
謂調唆。
1.出自《能改齋漫錄·記事一》久之,乙既有室,不令。日咻其夫使叛其兄,乙牽于愛而聽之。
3.
噓氣;喘氣。參見“咻咻”、“咻氣”。
1.出自《江上值雪效歐陽體》詩草中咻咻有寒兔,孤隼下擊千夫馳。
2.出自《聊齋志異·連瑣》氣咻咻然,細於屬絲。
3.出自《寒夜》他睜大兩只眼睛瞪著她,半晌才氣咻咻地吐出一句話。
4.出自《愛情》她閉起眼皮,嘴唇微微張開,輕輕地咻氣。
4.
悲戚貌。參見“咻咻”。
1.出自《紅樓夢》北堂有萱兮,何以忘憂?無以解憂兮,我心咻咻!
5.
象聲詞。參見“咻咻”。
1.出自《仔狗》咬的時候,口里還咻咻地叫。
2.出自《在田野上,前進!》他那大白馬就從草料槽子后面伸出了腦袋,對著他咻咻地叫起來了。
3.出自《法西斯細菌》最初是發炮的聲音,接著是咻咻的炮彈擦過空氣的音響。
4.出自《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咻咻的幾顆炮彈就重重地擊落前沿,爆炸了。
1.弓箭手。
1.盛多濃厚貌。
1.弩箭發射臺。
1.弩機上銘文的字體。
1.古代軍隊中的弓箭部隊。
1.喻近者反能免遭禍殃。因弩箭射遠不射近,故有此喻。
1.弩弓的弦。
1.長于行走。
1.弩機鉤弦的部件。
2.借指弓弩。
1.漢應劭《風俗通.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予之祖父郴,為汲令,以夏至日請見主簿杜宣,賜酒。時北壁上有懸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惡之,然不敢不飲,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損飲食,大用羸露,攻治萬端,不為愈。"《晉書·樂廣傳》亦有類似記載◇即以"弩影"為胸腹之疾的代稱。
1.喻雄健。
1.弩弓。
1.可做箭鏃的石頭。
中醫指結膜增生而突起的肉狀物。
1.奮臂。
1.憤怒得難以抑制。
1.健步。
洶涌的浪潮。比喻波瀾壯闊的反抗運動革命怒潮。
1.發怒。
1.形容憤怒已極,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1.惱怒。
頭發直豎,把帽子都頂了起來。形容盛怒的情態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1.盛開。
1.氣憤。
1.憤怒。
1.怒放,盛開。
1.《新唐書.杜甫傳》"[甫]嘗醉登嚴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門。武將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后用為詠杜甫的典實。
1.怨恨。
1.同"怒烘烘"。
1.同"怒烘烘"。
1.同"怒烘烘"。
1.盛怒貌。
1.同"怒烘烘"。
1.謂花盛開。
1.憤怒。
1.形容憤怒之極,無法抑制。
1.形容心中懷著極大的憤怒。
1.鼓腮。
中國西南地區大河。源于西藏唐古拉山南麓,經云南出國境。入緬甸后改稱薩爾溫江,注入印度洋。全長3200千米(中國境內段長2013千米)。中游處于橫斷山區,峽谷深邃。流量和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
1.洶涌的巨浪。
1.洶涌的水流。
1.奮馬。
2.體健氣壯的馬。
1.刺射的光芒。
1.圓睜著眼睛怒視對方。
1.眼睛圓睜,眉毛橫豎。形容兇惡之貌。
1.盛多濃厚貌。
1.惱怒。
2.激怒。
1.憤怒的獅子。形容筆勢或文風遒勁。
1.憤怒的情緒。
1.盛怒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