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露出愉快的表情,發出歡喜的聲音。
2.
動詞
譏笑,嘲笑。
3.
名詞
(Xiào)姓。
4.
形容詞
令人發笑的。
5.
動詞
敬詞,用于請對方接受禮物。
1.
“咲”的今字。
2.
譏笑;嘲笑。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2.出自《戰國策·齊策五》然而智伯卒身死國亡,為天下笑者,何謂也?
3.出自《穀梁傳·定公十年》笑君者罪當死,使司馬行法。
4.出自《紅樓夢》人人都笑我有癡病。
5.出自《死水微瀾》鄉壩里的人,也不像成都那樣動輒笑人,鄙薄人,一句話說得不好,人家就看不起你。
3.
玩笑;逗樂。
1.出自《詩·邶風·終風》終風且暴,顧我則笑。
2.出自《戰國策·齊策五》故鐘鼓竽瑟之音不絕,地可廣而欲可成;和樂倡優侏儒之笑不乏,諸侯可同日而致也。
4.
指可笑的事。
1.出自《順宗實錄三》〔柳冕〕收境中畜產,令吏牧其中……不經時輒死,又斂,百姓苦之,遠近以為笑。
2.出自《論佛骨表》若不即加禁遏,更歷諸寺,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3.出自《老學庵筆記》俗謂南人入京師效北語,過相藍,輒讀其榜曰“大廝國寺”,傳以為笑。
5.
喜愛;羨慕。
1.出自《雪》詩意勸莫笑雪,笑雪貧為災。
2.出自《詩》可笑是林泉,數里無人煙。
3.出自《鷓鴣天·鄭守厚卿席上謝余伯山》詞君家兄弟真堪笑,個個能修五鳳樓。
4.出自《朝天子·山中雜書》曲東華聽漏滿靴霜,卻笑淵明強。
6.
比喻花朵開放。
1.出自《賦得殘菊花》露濃晞晚笑,風勁淺殘香。
2.出自《秋菊》詩分黃俱笑日,含翠共搖風。
3.出自《史通·雜說上》今俗文士謂鳥鳴為啼,花發為笑,花之與鳥,安有啼笑之情哉?
7.
顯露愉悅的表情,發出欣喜的聲音。
1.出自《易·同人》同人先號咷而后笑。
2.出自《鄧析子·無厚》體痛者口不能不呼,心悅者顏不能不笑。
3.出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聲為笑。
4.出自《漢紀·宣帝紀三》上笑曰:“諾?!?/p>
5.出自《〈野草〉題辭》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1.把錦旗獻給某個集體或個人,表示敬意或謝意。
1.獻殷勤;拍馬屁。
有所贈送或提議時用的謙詞。謂自己所獻菲薄或見識淺陋野老獻芹,聊表微意|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1.猶獻殷勤。
1.猶獻俘。
1.進獻樂曲。
1.謂呈獻祥瑞。
1.指進獻獵獲物。
1.進勸善之言。
1.猶獻酒。
1.進獻;奉上。
1.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或生命都獻出來。
1.祭神。
1.唐宋以來的一種民間風俗。在農歷二月初一的中和節,以青囊盛五谷瓜果種子,互相贈送。
1.古代祭禮中向尸者進獻祭品。尸,祭禮中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1.進獻詩作。古代多用以示諷諫或歌頌。
2.泛指奉獻詩作。
1.《后漢書.朱浮傳》"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懐慚而還。"后因以"獻豕"表示奉獻的才能﹑物品等非常平凡,不足稱奇。
1.指出丑﹑丟臉的人。
1.猶獻世包。
1.獻禮祝壽。
1.進獻書籍。多指民間進獻佚書。
2.指把自己著的書題獻給別人。
3.奉上書札;上書。多指向有地位者陳述意見。
1.供奉煮熟的祭品。
1.進獻意見。語出漢班固《東都賦》"婁敬度勢而獻其說,蕭公權宜而拓其制。"
1.進入新的一年;歲首正月。
1.猶擂臺。用來角技﹑比武的高臺。
1.露出身體。
1.見"獻可替否"。
1.同"獻可替否"。
1.古代負土獻神,建廟祈福的一種活動。
1.詞牌名。原為法曲之一種。有九十二字﹑九十一字﹑八十七字三體。
1.古代地方官員向朝廷進貢搜括而得的羨馀。
1.奉獻酒食等以示犒勞。
2.奉獻供品祭祀。
1.犒賞;獻酒食款待人。
1.露出笑容。
2.猶見笑。被人笑話。
3.故作笑容以取悅于人。
1.以新收獲的谷物﹑果品等先祭神靈,后自享用的一種風俗。
2.指勞動者將新鮮的收獲物獻給統治者。
1.獻出自身的血液。多供醫療上輸血之用。
1.進言;進獻意見。
2.指所進獻的意見。
1.推薦賢者。
1.謂奉贈財物。
2.指饋贈品。
1.提出疑問。
1.呈獻技藝;表演技藝。
2.稱科舉應試。
1.陳述意見;建議。
1.為討好別人而細心伺候﹑奉承。
1.猶獻酒。
1.指古祭禮中主人獻酒于侑尸者(即陪侍"尸"之人)。
2.勸酒助興。
1.奉承阿諛。
1.春秋時楚人卞和得寶玉,先后獻給楚厲王﹑武王,都被認為欺詐,被截去雙腳。到楚文王即位,和抱玉璞哭于荊山下,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事見《韓非子.和氏》◇因以"獻玉"為典,謂向君主或朝廷獻才智。
1.指進獻食物給皇上。
1.獻酒。
1.古稱酒席上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