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用酒食等款待。
2.
名詞
薪金(舊時多指軍警等的薪金)。
1.
亦作“饟”。
2.
指饋食之人。
1.出自《書·仲虺之誥》葛伯仇餉。
3.
指所饋之食物。
1.出自《詩·周頌·良耜》其餉伊黍,其笠伊糾。
2.出自《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子胥既渡,漁父乃視之有其饑色,乃謂曰:子俟我此樹下,為子取餉。
3.出自《南史·文學傳·高爽》俄而爽代蒨為縣,蒨遣迎贈甚厚。爽受餉,答書云:“高晉陵自答。”
4.
贈送。
1.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祖光祿少孤貧……王北平聞其佳名,以兩婢餉之。
2.出自《北史·李德林傳》長史李詢密啟:“諸大將受尉遲迥餉金。”
3.出自《繡婦歌》連枝花樣繡羅襦,本擬新年餉小姑。
4.出自《孔氏雜說》餉,不止飲食也,贈皆可以為餉:《魏文紀》注以詩賦餉孫權,徐孝穆有《答餉鏡》詩是也。
5.
進食;吃。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非歸餉也不可。
2.出自《黃國博遺銀魚干二百枚》詩低陰欲飛雪,酒微生頰熱,海上使方來,多餉不為餮。
6.
喂;飼養。
1.出自《孔氏談苑·杖記》不能買肉供父母,反以餉禽獸乎?
2.出自《繅絲行》婦姑餉蠶不得閑,雙眉不暇描春山。
7.
使享受。
1.出自《興中會革命史別錄,史堅如之略史》堅如與兄暇輒就讀,每攜新書歸以餉憬然,對燈共覽。
2.出自《熱風·所謂“國學”》試去翻一翻歷史里的《儒林》和《文苑傳》罷,可有一個將舊書當古董的鴻儒,可有一個以拆白餉閱者的文士?
8.
軍糧。
1.出自《漢書·嚴助傳》丁壯從軍,老弱轉餉。
2.出自《新唐書·張說傳》扈從兵馬,日費資餉。
3.出自《桃花扇·撫兵》那是饑兵討餉,并非喧嘩。
9.
運送軍糧。
1.出自《漢書·張耳陳馀傳》章邯軍巨鹿南棘原,筑甬道屬河,餉王離。
10.
用同“晌”。一會兒。
1.出自《醉贈張秘書》詩雖得一餉樂,有如聚飛蚊。
2.出自《朱子語類》初頭硬要做一餉,少時卻只恁消殺了,到沒意思。
3.出自《見只編》書竟疏入,半餉詔始下。
11.
饋食于人。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
2.出自《新城道中》詩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
3.出自《戲答友人借書》詩古人借書餉一瓻,及其還書亦如之。
12.
指飲宴。
1.出自《送碧香酒與趙明叔教授》詩不學劉伶獨自飲,一壺往助齊眉餉。
13.
指舊時軍警的俸給。
1.出自《金壺浪墨·熙朝財賦》歲出兵餉官俸……恒在四千萬以內。
2.出自《林家鋪子》聽說東柵外剛剛調來了一支兵,到商會里要借餉,開口就是二萬。
1.將要失傳的學問典籍。
1.獨秀的花。亦借指俊才。
1.指獨秀的花。
1.見"孤鴈"。
1.亦作"孤雁"。
2.離群的孤單的雁。
1.見"孤雛"。
1.孤單而簡陋。
1.指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1.指無父母的子女。
1.獨到的修養。多指品德學識。
1.孤寂的驛站。
1.孤高灑脫。
1.指家境敗落的子孫后代。
1.謂成年而未婚嫁者的獨身生活。
1.獨特的音律;孤獨的聲音。
1.獨自吟詠。
1.獨自隱居。
1.孤單的黃鶯。
1.孤墳,無人祭掃的墳墓。
1.孤單的影子。
1.即藩垣。蕃,通"藩"。宣,通"垣"。本指藩籬與垣墻。引申為藩屏護衛。語本《詩.大雅.崧高》"四國于蕃,四方于宣。"
1.蕃,通"番"。宋朝所設供外族或異國人讀書的學校。
2.蕃,通"番"。謂宋代西夏國創建的學校。
同‘繁衍’。
1.舊時中原人對外族或異國人的統稱。蕃,通"番"。
1.亦稱"蕃踏"。
2.魚名。即海鷂魚。
1.繁衍。
1.猶蕃育。繁殖。
1.護衛輔助。蕃,通"藩"。
1.古代對諸侯王的代稱。蕃,通"藩"。
1.滋生;繁育。
1.繁殖。
1.繁殖。
1.多福。
1.繁殖增益。
1.古代祭天儀式。將玉帛﹑犧牲等置于積柴上而焚之。
2.燒火用的柴。
1.燒光;焚毀。
1.古祭天時焚柴祝告。
1.炙肉中的骨頭。
1.燒柴祭天。泛指禮祭。
2.指祭祀所用之牲體。
1.燒毀。
1.燒荒。
1.亦作"燔尞"。
2.燒柴祭天。
3.謂酷熱如焚。
1.見"燔燎"。
1.《詩.大雅.生民》"誕我祀如何……載燔載烈,以興嗣歲。"毛傳"傅火曰燔,貫之加于火曰烈。"孔穎達疏"傅火曰燔,謂加火燒之。《商頌》曰'如火烈烈',則烈是火猛之意。不可近燒,故云貫之加于火上曰烈,即今之炙肉也。"后因以"燔烈"指祭祀時燔燎牲體。
1.燒毀。
1.謂陷于水火之中。喻指受暴政迫害。
1.亦作"燔炰"。
2.燒烤。語出《詩.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3.泛指焚燒。
1.見"燔炮"。
1.燒毀。
1.春秋末年,吳國人要離為吳王闔閭行刺衛國公子慶忌,事先請吳王斷其右手﹑殺其妻和子并焚尸于市,假裝有罪而逃亡,以此取信慶忌,終于行刺成功。事見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因以"燔妻子"為毀家紓難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