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對著,朝著,特指臉部或胸部對著,跟“背”相對。
2.
名詞
方向。
3.
動詞
袒護;偏袒。
4.
介詞
引進動作的方向、目標或對象。
5.
副詞
〈文〉表示從過去到現在,相當于“從來”。
6.
動詞
〈書〉將近;接近。
7.
名詞
〈書〉往日;從前;舊時。
8.
名詞
(Xiàng)姓。
9.
名詞
(Xiàng)周朝國名,在今山東莒縣西南。
10.
名詞
〈書〉朝北的窗戶。
1.
朝北的窗。
1.出自《詩·豳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
2.出自《學禮管釋·釋窗牖向》牖與向不同,南出者謂之牖,北出者謂之向。
2.
面對;朝著。
1.出自《莊子·秋水》﹝河伯﹞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p>
2.出自《蜀都賦》亦有甲第,當衢向術。
3.出自《南山》詩或背若相惡,或向若相佑。
4.出自《笑的歷史·靜》我們盡默默地向著,都不曾想什么。
3.
去;前往。
1.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師之攸向,無不靡披。
2.出自《宋書·柳元景傳》魯爽向虎牢,復使元景率安都等北出關城……會爽退,復還。
3.出自《郾城晚飲奉贈》詩幕中無事惟須飲,即是連鑣向闕時。
4.出自《一片石·訪墓》每到插秧時候,即向梳妝樓上,憑欄聽歌。
4.
面臨;將近。
1.出自《后漢書·段颎傳》余寇殘燼,將向殄滅。
2.出自《飲酒》詩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
3.出自《舊唐書·顏真卿傳》吾今年向八十,官至太師。
4.出自《虹》十月向盡的時候,梅女士已經回復健康。
5.
仰慕;歸向。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今西伯昌,人臣也,修義而人向之。
2.出自《寓簡》朝者君子所會,市者小人所集,義欲向君子而背小人也。
6.
愛;偏愛;偏袒。
1.出自《秋中暑退贈樂天》詩人情皆向菊,風意欲摧蘭。
2.出自《朝中措》詞總是向人深處,當時枉道無情。
3.出自《西游記》行者道:“八戒生得夯,你有些兒偏向他?!碧粕溃骸拔以趺聪蛩俊?/p>
4.出自《四世同堂》噢!你也向著她?你個吃里爬外的小妖精!
7.
方向;方位。
1.出自《孫子·九地》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
2.出自《論衡·詰術》商家門不宜南向,征家門不宜北向。
3.出自《檄蜀文》今邊境乂清,方內無事,蓄力待時,并兵一向。
4.出自《兒女英雄傳》公子一覺睡醒,一睜眼見屋里漆黑,又轉了向兒了。
5.出自《過旭角》詩紅日指路不迷向,彩帶金橋堅且強。
8.
從前;原先。
1.出自《穀梁傳·成公二年》今之屈,向之驕也。
2.出自《上杜學士言開河書》向之渠川,稍稍淺塞。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向我關在獄中,不得報仇。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向在何處?今將何往?
9.
剛才。
1.出自《莊子·庚桑楚》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
2.出自《十六國春秋·后趙·石勒》會有群鹿旁過,軍人競逐之,勒乃獲免。俄而見一老父謂勒曰:“向群鹿者,我也?!?/p>
3.出自《李娃傳》及歸,豎間馳往,訪於同黨曰:“向歌者誰?若斯之妙歟!”
4.出自《書影》鬻者曰:向幾誤;主者,非言五金不可。
10.
向來;一向。
1.出自《三國演義》臣向蒙國恩,刻思圖報。
2.出自《兒女英雄傳》大人向不收禮,這樣的費心費事,教安太爺留著送人罷!
3.出自《且介亭雜文·連環圖畫瑣談》西洋人的看畫,是觀者作為站在一定之處的,但中國的觀者,卻向不站在定點上。
11.
大約,大約有。
1.出自《蠶谷行》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
12.
副詞,猶言已經。
1.出自《行園》詩初菘向堪把,時韭日離離。
2.出自《泛船河上》詩白云銷向盡,黃河曲復流。
3.出自《到潁未幾公帑已竭齋廚索然戲作數句》詩歲月今幾何,齒發日向疏。
13.
連詞。假設;如果。
1.出自《史記·伍子胥列傳》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
2.出自《太平廣記》《論語》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價者也?!毕蚍菋D人,待嫁奚為?
3.出自《諸史辨惑》一段之文而錯雜如是。向無注釋,讀者孰知其為一人邪?
4.出自《水東日記·翰林文字潤筆》向非吾弟貿易以資我,我何以至今日耶?
14.
介詞。表示動作的方向。
1.出自《后漢書·段颎傳》余虜走向落川,復相屯結。
2.出自《孔戡》詩拂衣向西來,其道直如弦。
3.出自《紅樓夢》命將口袋向宗祠大爐內焚了。
4.出自《上海的早晨》她手里撥弄著佛珠,嘴里咕嚕咕嚕地念著:“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一步步向樓上走去。
15.
古國名。姜姓。在今山東莒縣西南,春秋初為莒所并。
1.出自《左傳·隱公二年》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
16.
姓。春秋宋國有向戌。見《左傳·襄公八年》。
1.出自《左傳?哀公十四年》六月,宋向魋自曹出奔衛。宋向巢來奔。
17.
趨向。
1.出自《書·多士》向於時夏。
2.出自《議貢舉狀》如此,則舉人亦稍向經術,敦行誼矣。
3.出自《詠懷》詩茍合而異向,世道當何如?
18.
朝向;對著。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門人﹞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
2.出自《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3.出自《項羽誅韓生》夫秦據函谷,東向以制天下。
4.出自《小滄浪筆談》白蓮彌望,青山向人。
19.
方向。
1.出自《論衡·詰術》水勝火,火賊金,五行之氣不相得,故五姓之宅,門有宜向。
2.出自《送從兄偁罷選歸江淮詩序》今吾遑遑末路,寡偶希合,進不知向,退不知守。
20.
將近,接近。參見“嚮明”、“嚮晦”。
1.出自《易·說卦》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
2.出自《文心雕龍·卦禪》夫正位北辰,向明南面。
3.出自《雪朝江亭同天如》詩向明一室疑非世,睡起余魂尚滿衣。
4.出自《易·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5.出自《畫舫馀談》日間則別庋一箱,向晦乃合橁成之。
21.
勸導;誘導。一說“嚮”當為“饗”,祭祀。參閱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
1.出自《書·洪范》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22.
窗戶。
1.出自《荀子·君道》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窺遠、收眾之門戶牖向也。
2.出自《水經注·渭水》其制上圓下方,九宮十二堂,四向五室。
23.
從前;原來。
1.出自《呂氏春秋·察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
2.出自《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
3.出自《諫買浙燈狀》右臣向蒙召對便殿,親奉德音。
4.出自《王節母傳》王生璞,向從予游。
24.
連詞。表示假設。參見“嚮使”。
1.出自《鐵圍山叢談》向非城西索水之北有新筑堤,初架水之通宮苑者,偶橫阻得且止,微此,一夕灌城,悉為魚鱉矣。
25.
泛指窗戶。
1.出自《齊民要術·種紫草》入五月,內著屋中,閉戶塞向,密泥,勿使風入漏氣。
26.
指迎合。
1.出自《越絕書·請糴內傳》吳王曰:嚭止,子無乃向寡人之欲乎,此非忠臣之道。
2.出自《新唐書·北狄傳·契丹》祿山方幸,表討契丹以向帝意。
27.
指舊。
1.出自《文明小史》那些半向不新的學生,如果請他來是來的,要他出修繕費是不來的,這事恐怕要散場哩!
28.
介詞。表示動作的起點。猶從,由。
1.出自《西游記》日期滿足才開鼎,我向當中跳出來。
29.
介詞。表示動作的地點。猶在。
1.出自《登水門樓見亡友題黃河詩因以感興》詩人隨川上逝,書向壁中留。
2.出自《風云晝晦夜遂大雪》詩已矣可奈何?凍死向孤村。
3.出自《西游記》這缽盂飯是孫大圣向好處化來的。
30.
介詞。對;與。表示動作的對象。
1.出自《世說新語·雅量》后有人向庾道此。
2.出自《感夢》詩填填滿心氣,不得說向人。
3.出自《臺頭寺雨中送李邦直赴史館》詩憑君說向髯將軍,衰病相逢應不識。
31.
介詞。以。與“前”、“后”等組合,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參見“向外”。
1.出自《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2.出自《奉酬魯望惜春見寄》詩以前雖被愁將去,向后須教醉領來。
3.出自《次秀野韻》未酬管樂平生志,且作羲皇向上人。
32.
介詞。表示動作的時間。猶至。
1.出自《離魂記》向今五年,恩慈間阻,覆載之下,胡顏獨存也?
2.出自《憶江南》詞別離若向百花時,東風彈淚有誰知?
3.出自《看錢奴》為甚么桃花向三月奮發,菊花向九秋開罷?也則為這天公不放一時花。
33.
引申為迎合。
1.出自《新唐書·王??傳》〔??〕厚誅斂,向天子意,人雖被蠲貸,??更奏取腳直,轉異貨,百姓間關輸送,乃倍所賦。
34.
引申為偏愛,倚重。
1.出自《新唐書·王播傳》時韋處厚當國,以獻替自任,天子向之。
35.
指剛才。
1.出自《列女傳·魯秋潔婦》〔秋胡子〕使人喚婦,至,乃向采桑者也。
2.出自《新唐書·高仙芝傳》向吾方涉,賊擊我,我無類矣。今既濟而陣,天以賊賜我也。
1.謂內心非常奸詐。
1.猶老奸巨猾。
1.深藏的間諜。
1.透徹地了解。
2.深遠的見識。
1.看得深,想得遠。
1.高明的識見。
2.細加體察。
1.猶至友。
2.謂交情很深。
3.進一步交往。
1.深刻理解。
2.精深的見解。
1.深宮。
1.深入追究。
1.深邃寧靜。靚,通"靜"。
2.指詩風深沉恬淡。
1.把門窗關緊鎖嚴。比喻把事物的真相隱藏起來而不使之外露。
1.形容目光深邃而明亮。
1.幽居,不跟外界接觸。
隱居深處,很少外出深居簡出,幾不與世人相通?,F常指待在家里很少出門你因深居簡出,不知道外頭的變化有多大。
1.含蓄而語義深刻的句子。
1.深切的關懷﹑照顧。
1.深川峻嶺。喻指旅途。
2.苛刻嚴酷。
1.細加研求。
1.指為政嚴峻苛刻。
1.猶苛刻嚴峻。
①深厚深刻的印象|愛心深刻。②深入透徹深刻的見解|描寫人物內心很深刻。
1.苛刻嚴酷。
2.猶尖刻。
1.筑高墻。謂構筑牢固的工事以自守。
1.深自勉勵。
1.《詩.邶風.匏有苦葉》"深則厲,淺則揭。"朱熹集傳"以衣而涉曰厲,褰衣而涉曰揭。"謂當根據水的深淺采取適當渡河方式◇以"深厲淺揭"比喻行動要因時因地制宜。
1.透徹。
1.猶激烈。
2.大功業。
1.茂密的樹林。
1.謂思慮深沉。
2.深入思考。
3.甚為憂慮。
1.深水。
1.深刻的議論。
2.進一步議論。
1.亦作"燒糊了的?子"。
2.比喻相貌丑陋或穿著不體面。煳,食品經火變焦發黑。卷子,一種面食品。
3.喻指丑陋的人。
1.指燒掉尸體﹑紙錢等。
1.焚物使成灰。
2.焚燒后的灰燼。喻僧人遺跡。
1.焚燒毀滅,焚燒毀壞。
1.使燃料燃燒。
2.指擔負做飯﹑做菜等炊事工作。
1.為示緊急而燒去封套一角的書信或文件。
1.佛教語。指壞劫(世界毀滅)時的大火災。
2.泛指火災。
1.指方術之士煉丹砂為黃金。
2.謂以金為釜。極言生活奢華。
1.野火的灰燼。
1.唐時酒名。
2.用蒸餾法制成的酒,透明無色,酒精含量較高,引火能燃燒。也稱白酒。
3.釀酒。
1.映紅天空。
1.燃點燈燭。
1.賭博行話。指押賭注于冷門。
2.謂奉承尚未得勢的人。
1.舊時迷信者燒紙祭神,以求吉利或感謝神的保佑。
1.見"燒煉"。
1.用含有硅酸鹽的巖石粉末與純堿混合,加上顏料,加熱熔化,冷卻后凝成的一種玻璃狀物體。多用以制造器皿或手工藝品。
1.金屬冶煉爐。
1.舊時迷信的人稱"財神"為"路頭菩薩",祭財神消災求福,謂之"燒路頭"。
2.比喻送禮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