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兩山之間的水道,也指兩山夾水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2.
見“海峽”。①兩塊陸地之間連接兩片海域的較狹窄水道。②特指臺灣海峽。
3.
見“地峽”。海洋中連接兩塊陸地的狹窄陸地。
1.
兩山夾水處。
1.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經三峽之崢嶸,躡五屼之蹇浐。
2.出自《江賦》若乃巴東之峽,夏后疏鑿,絕岸萬丈,壁立赮駁。
3.出自《雨晴》詩雨時山不改,晴罷峽如新。
2.
狹窄。
1.出自《水經注·河水四》歷北出東崤,通謂之函谷關也。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險。
2.出自《說文·阜部》狹,隘也
3.
特指長江三峽。
1.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入峽,絕壁天懸,騰波迅急。
2.出自《新唐書·李叔明傳》梁崇義阻命,詔引兵下峽,戰荊門,敗其眾。
4.
指兩山之間。
1.出自《淮南子·原道》逍遙于廣澤之中,而仿洋于山峽之旁。
2.出自《桃源行》峽里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云山。
1.謂淚水浸濕冠纓。指痛哭﹑悲傷。
1.淚水浸濕胸前。
1.自矜貌;自得貌。
2.執著;拘執。
1.猶言沾沾自喜。
1.猶言沾沾自喜。
1.驕矜自得貌。
1.自以為美好而自我炫耀。
1.亦作"沾黏"。
2.聯結在一起;不可分離。
3.比喻不干脆,不爽利。
1.拘執而不通達。
2.猶掛礙。
1.指雨水的灑落下降。
1.沾污﹐弄臟。
1.謂雨水充足。
1.謂大醉。
1.鋪有氈的坐榻。
1.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居住的篷帳。古代文獻中多稱穹廬﹑氈帳(旃帳)。今蒙古族居住區稱"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多用條木結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易拆裝﹐便游牧。
2.獸毛編織的或用毛氈縫制的包﹐外出時用來盛放衣物。
1.羊毫筆。
1.指毛織成的布。
1.以毛氈為篷的車子。
1.亦作"氈城"。
2.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所居氈帳集中地。多借稱其王庭所在之處。
1.亦作"氈毳"。
2.我國古代北方及西南少數民族所穿毛織服裝。
3.借指北方少數民族。
1.亦作"氈邸"。
2.鋪有氈的坐榻和以鳳凰羽為飾的屏風。語出《周禮.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則張氈案﹐設皇邸。"賈公彥疏"張氈案者,案謂床也,床上著氈即謂之氈案;設皇邸者,邸謂以版為屏風,又以鳳皇羽飾之此謂王坐所置也。"
1.即氈帳。
1.氈制的車篷。
1.羊肉的別稱。
1.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氈制禮帽。
1.亦作"氈?"。亦作"氈?"。
2.用動物毛織成的布。
3.指用此毛布所制之衣。
1.見"氈毼"。
1.男子用的氈制的頭巾。
1.亦作"氈笠"。
2.氈制的笠帽。
1.亦作"氈簾"。亦作"氈簾"。
2.氈制的簾子。
1.亦作"氈廬"。
2.即氈帳。
3.借指北方少數民族地區。
1.亦作"氈爐"。
2.北方用以取暖的一種火爐。
1.亦作"氈爐會"。
2.宋代每年十月初一﹐游士在廬山白鹿洞舉行的一種酒會。
1.氈制的帽子。
1.氈與墨。模拓碑或古器物上字與圖形的用具。亦用以借指拓本。
1.亦作"氈幕"。
2.即氈帳。
1.亦作"氈墻"。
2.氈帳的壁。借指氈帳。
1.亦作"氈裘"。
2.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制成的衣服。
3.借指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或其君長。
4.泛指異族。
1.氈制的褥墊。
1.氈制的衣衫。
1.氈為毛制﹐在氈上拖毛﹐則澀滯難行。用以形容腳步畏縮不前。
1.即氈毯。
1.亦作"氈毯"。
2.毛氈制成的毯子。
1.指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君主接見使者的大氈帳。
1.即成張的氈子。可用于屏擋或鋪墊。
1.亦作"氈襪"。
2.氈制的襪子。
1.氈襪﹑裹腳布和靴子。三者都穿在腳上﹐因以喻關系密切﹐彼此不分。
1.指毛氈和皮革做的衣服。
1.方言。一種氈帽。
2.北方冬天所穿的一種氈靴。
1.即氈帳。
2.匈奴族以氈制的篷帳為居室﹐因用以借指匈奴王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