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塵土,飛揚的灰土。
2.
名詞
佛教認為一切世間的事都能染污真性。能染污真性的就叫作塵。
3.
名詞
佛教、道教指現實世界、人世間。
4.
名詞
〈書〉蹤跡。
1.
飛揚的灰土。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甚囂,且塵上矣。
2.出自《春雪映早梅》詩誰令香滿座,獨使凈無塵。
3.出自《秋日邀龍君御同鐘伯敬林茂之賦詩君御將赴湟中》誰云京洛塵,而能緇素衣。
2.
污染。
1.出自《詩·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祇自塵兮。
2.出自《論衡·自紀》不清不見塵,不高不見危,不廣不見削,不盈不見虧。
3.出自《后漢書·陳實傳》實乞從外署,不足以塵明德。
4.出自《笏記》詩既塵美職,復玷名藩。
3.
蹤跡。
1.出自《后漢書·黨錮傳序》蓋前哲之遺塵,有足求者。
2.出自《魏都賦》且魏地者……先王之桑梓,列圣之遺塵。
3.出自《宋史·世家傳一·南唐李氏傳》思追巢許之余塵,遠慕夷齊之高義。
4.
世俗。宗教稱俗世,隱者稱仕途皆曰塵。如佛教稱人間為塵,道家稱一世為“一塵”。
1.出自《魏書·釋老志》然凈居塵外,道家所先,功緣冥深,匪尚華遁。
2.出自《秦原春望》詩無窮名利塵,軒蓋逐年新。
3.出自《續仙傳》丁約謂韋子威曰:“郎君得道,尚隔兩塵。”子威問其故。答曰:“儒謂之世,釋謂之劫,道謂之塵。”
4.出自《紅樓夢》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
5.
久。
1.出自《爾雅·釋詁上》塵,久也。
2.出自《為李給事讓起復尚書左丞兼御史大夫等表》今靈筵未塵,墳土尚濕。
3.出自《二郎神》詞嗟往事未塵,新愁還織,怎堪重訴。
6.
比喻戰事;禍亂。
1.出自《后漢書·皇甫張段傳贊》戎驂糾結,塵斥河潼。
2.出自《魏書·沮渠蒙遜傳》四方漸泰,表里無塵。
3.出自《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定鼎金陵,是為南京。
7.
極小的計量單位。
1.出自《清史稿·時憲志一》微塵秒忽,雖屬無幾,而總計之,便積少成多。
8.
承塵的簡稱。即天花板。
1.出自《楚辭·招魂》經堂入奧,朱塵筵些。
9.
姓。明代單縣有塵鐸。見《單縣志》。
10.
多用作自謙之詞。
1.出自《后漢書·陳傳》乞從外署不足以塵明德。
2.出自《笏記》詩既塵美職,復玷名藩。
1.推恩寬恕。
1.推度情理。
2.推算運數。
1.推詳論述。
2.推許稱道。
3.推托說。
1.推贊頌揚。
1.推本溯源。
1.推演計算;計算。
2.所謂對命運的測算。
1.推求尋索。
2.審問追究。
1.漢代西南少數民族語。甘美酒食。
1.推托搪塞。
1.推究探討。
1.屈身。
1.形容亂推亂搡。
一種自行式鏟土運土機械。由履帶式或輪式拖拉機和安裝在它前面的推土板組成。使用時放下推土板,向前鏟掘并推送土壤至預定地點。推土板的位置和角度可調整,以適應鏟土、填土、平整場地和清除障礙物等作業。大型推土機用于礦山進行露天礦剝離和推運礦石等作業。
1.猶傾吐。
1.盛貌。
1.形容連續不斷地推。
1.推諉于衰敗。
1.見"推托"。
推卸;不肯承擔推脫責任。
1.見"推挽"。
一種功率放大器。由一對參數相近的晶體管,交替工作在信號的正、負兩個半周期成一推一挽形式的功率放大器。通常工作在乙類狀態,兩管集電極電流交替出現并合成在負載上,輸出功率和效率大于單管功率放大器。
1.推翻行亡道之國。
2.傳說中的弓弩神名。
1.推翻行亡道之國,鞏固行存道之邦。
①也作推諉”。推卸責任;把責任推給別人推委扯皮|互相推委。②推舉委任令兵部推委領軍官。
1.推卸責任;推辭。
1.審問。
2.訊問;追問。
1.推斷剖析。
1.推移;更易。
1.推讓;謙讓。
1.推尊。
1.推薦賢人。
1.推舉賢士,讓位與能人。
1.猶闡明。
1.排擠陷害。
1.推究審察;審問。
1.揣度;推測。
1.推廣銷路。
2.貶稱宣傳某種理論﹑觀念。
劇本。美國密勒作于1949年。在紐約一家公司當了三十多年推銷員的威利,因年老體衰被辭退了,精神上深受打擊。兩個兒子不成材,也使他十分苦惱。最后他為了使家庭獲得一筆人壽保險金而在深夜駕車外出,終致撞車身亡。
1.見"推較"。
推脫責任,不肯承擔推卸罪責|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
1.推許揄揚。
2.推辭退讓;辭謝。
1.以誠相待。
2.推戴之心。
1.見"推心置腹"。
語出《東觀漢記·光武帝紀》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后因以推心置腹”比喻至誠相待。
1.推重信服。
1.推廣施行。
2.推動物體向前。
1.稱雄。
推重贊許少有宰相之志,物議咸相推許|頗為同儕所推許。
1.推舉選任。
1.猶言平反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