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甕”。
2.
小口大腹的陶制汲水罐。
1.出自《易·井》井谷射鮒,甕敝漏。
2.出自《后漢書·列女傳·鮑宣妻》拜姑禮畢,提甕出汲。
3.出自《雜書幽居事》詩抱甕窮園叟,還山老布衣。
4.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別諸弟〉詩之二》悵然回憶家鄉樂,抱甕何時共養花?
3.
盛酒漿的壇。
1.出自《禮記·檀弓上》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甕。
2.出自《紅樓夢》僅有自采仙茗一盞,親釀美酒幾甕。
4.
大水缸。
1.出自《抱樸子·喻蔽》四瀆之濁,不方甕水之清。
2.出自《甕池》詩埋甕東階下,滟滟一石水。
3.出自《宋史·司馬光傳》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5.
借指酒。
1.出自《郡齋獨酌》詩叔舅欲飲我,社甕爾來嘗。
6.
裝于甕中。
1.出自《陶庵夢憶·禊泉》好事者信之,汲日至,或取以釀酒,或開禊泉茶館,或甕而賣及饋送有司。
7.
謂鼻不暢通。
1.出自《論衡·別通》鼻不知香臭曰甕。
2.出自《能改齋漫錄·事始一》世以身不修飾者為閉,鼻不清亮者為甕。
8.
謂使聲音變沉。
1.出自《隨園詩話》〔春臺〕忽然有悟,賦詩便工。《塞外》云:“野水吞人面,青山甕馬聲?!?/p>
9.
姓。明有甕蕙。見《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
1.出自《正字通?瓦部》甕,姓。嘉靖進士甕幼金。
1.錦綾裝裱的卷軸。
1.錦上的界格花紋。亦比喻排列有序的華美物品。
2.瑞錦窠的略稱。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腎臟形,夏天開花,紫紅色。供觀賞。
1.錦纜。
1.錦制的纜繩﹔精美的纜繩。
1.檳榔制的書軸名。
1.即錦官城。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州奪郡文學為州學﹐郡更于夷里橋南岸道東邊起起文學﹐有女墻﹐其道西城﹐故錦宮也。錦工織錦﹐濯其中則鮮明﹐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里也。"后即以錦里為成都之代稱。
1.鱗光閃爍的鯉魚。
2.指傳說中的鯉魚。
3.書信的美稱。鯉﹐代指書信。
1.苦瓜的別名。
1.魚的美稱。
2.指傳說中的鯉魚。
3.見"錦鱗書"。
1.語本《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三.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因指遠方之書信。
1.錦制的帳幕。
1.國君死后小斂時用于裹尸的黑色錦囊。
1.覆于馬背的錦巾。
2.借指良馬。
1.錦制的帳幕。
1.用錦制成的袋子。古人多用以藏詩稿或機密文件。
2.借指詩作。
3.吐綬雞的別名。
1.謂凱旋告捷。語本《新五代史.伶官傳序》﹕"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柳亞子有《十一月二十九日為鄧擇生先烈殉國南都十六周忌辰賦詩遙奠錦囊還矢讎頭告廟之日知不逾明歲今朝矣》詩。
1.見"錦囊妙計"。
1.指優美的文句。語本唐李商隱《李長吉小傳》﹕"恒從小奚奴﹐騎距驢﹐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見所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上燈與食﹐長吉從婢取書﹐研墨迭紙足成之﹐投他囊中。"
1.猶言錦囊佳句。
1.見"錦囊佳句"。
1.指神仙單方。
舊小說上常描寫足智多謀的人,把可能發生的事變以及所應付的辦法預先用紙條寫好裝在錦囊里,囑咐辦事的人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拆看,并依計行事。現在比喻能及時解決緊急問題的辦法。
1.指神仙之術。
1.謂玉軸裝裱﹐盛以錦囊。指對書畫作品的珍愛寶藏。
2.借指名貴的書畫作品。
1.沾有落花的泥地。
1.敬稱他人對自己的掛念﹐關注。
1.鳥名。
2.指羽毛美麗的鳥。
1.見"錦袍仙"。
1.指唐李白。語本《新唐書.文藝傳中.李白》﹕"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益驁放不自修﹐與知章﹑李適之﹑汝陽王琿﹑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酒八仙人'。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白浮游四方﹐嘗乘月……著宮錦袍坐舟中﹐旁若無人。"
1.錦茵﹐錦褥。
1.一片錦繡。形容色彩鮮艷美麗。
2.一片錦繡。形容事物的美好。
1.形容十分美好的前途。
1.華美的篇章。
1.錦繡的屏風。
2.指婦女居處﹐閨閣。
用彩色綢緞制成的旗子,授給競賽或生產勞動中的優勝者,或者送給團體或個人,表示敬意、謝意等。
1.階砌的美稱。
1.錦緞的被子。
1.用錦縫制的皮衣。
1.女真族的下裳。
1.美麗的土地。
1.錦帶。
1.漆有織錦紋的瑟。
1.喻青春時代。語出唐李商隱《錦瑟》詩﹕"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1.即丹雘。可供涂飾的紅色顏料。
1.以錦緣飾的束腰大帶。
1.有美麗花紋的石頭﹔美石。
1.錦制的綬帶。
2.為官員顯示身份的標志。
1.華美的文書。
2.錦字書。
1.即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