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蚊子,昆蟲。成蟲身體細長。雄蚊吸植物汁液,雌蚊吸人畜的血。能傳染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疾病。幼蟲叫孑孓,生長在水中。種類很多,常見的又按蚊、庫蚊和伊蚊。
1.
亦作“蚉”、“螡”。亦作“蟁”、“??”。
2.
參見“蚊虻”、亦作“蟁虻”。一種危害牲畜的蟲類。以口尖利器刺入牛馬等皮膚,使之流血,并產卵其中。亦指蚊子。
1.出自《后漢書·孔融傳》性既遟緩,與人無傷,雖出胯下之負,榆次之辱,不知貶毀之于己,猶蚊虻之一過也。
2.出自《夢溪筆談·譏謔》信安、滄、景之間多蚊虻。夏月,牛馬皆以泥涂之,不爾多為蚊虻所斃。
3.出自《〈墨子校注〉序》遭時彊橫,諸兇竊位,怙其勢力富厚,僥一朝之幸,逞志縱欲,曾無采聽,視匹夫所陳,先王之言,若蚊虻雚雀之過乎前。
4.出自《人民文學》我要讓蚊虻喝光你的血,咬爛你的肉,小崽子!
3.
參見“蚊蚋”。蚊子。
1.出自《遙裝夜》詩蚊蚋已生團扇急,衣裳未了剪刀忙。
2.出自《秋雨不止書悶》詩梧竹清有聲,蚊蚋跡如掃。
3.出自《東方》這支七個人組成的小分隊,在草叢里忍受著密密的蚊蚋的侵襲,直到凌晨三點多鐘,還不見敵人的影子。
4.
參見“蚊蚋”。比喻壞人。
1.出自《與鄂州柳中丞書》比常念淮右以靡弊困頓三州之地,蚊蚋蟻蟲之聚,感兇豎喣濡飲食之惠,提童子之手,坐之堂上,奉以為帥。
2.出自《履齋示兒編·雜記·人物通稱》蚊蚋亦名白鳥。杜寄劉峽州云:“江湖多白鳥,天地有青蠅。”杜修可云:“……﹝白鳥﹞一謂蚊虻也,以譬小人?!?/p>
3.出自《餓鄉紀程》人人只知道“時乖命蹇”,那知生活的帳子里有巨大的毒蟲以至于蚊蚋,爭相吸取他們的精血呢?
5.
參見“蚊毫”。傳說中一種極纖細的毛。用此毫織褥,柔軟而涼爽,極為珍貴。
1.出自《太平廣記》又薦氓毫之珍褥,以百之毫織為褥。此毫褥而冷,常以夏日舒之,因名柔毫水藻之褥。
1.為什么。用于設問。
2.哪一個。用于疑問。
3.哪一個。用于陳述。
1.何至于;豈有。
1.何以,因何。
1.猶言哪里值得。
1.猶言哪里值得介意。用于表示輕視。
1.亦作"劾案"。
2.審查核實罪狀。
1.見"劾按"。
1.審查其罪,加以逮捕。
1.判決死罪。
1.審查罪行,予以拘禁。
1.審理查驗。
1.審查治罪。
2.指推究﹑審問。
1.揭發過失或罪行的文狀。
2.揭發罪狀。
1.向皇帝檢舉官吏的過失或罪行。
態度溫和,容易接近~可親丨慈祥~的笑容。
1.同"和藹"。
1.和善親愛;和善可親。
1.溫順安分。
1.即和璧。
1.和睦;和諧。
1.樂器名。又名渾不似,火不思等。突厥語qobuz,qūpūz音譯。波斯﹑阿拉伯古撥弦樂器,亦流行于我國西北等地區。
1.見"和氏璧"。
1.古代良醫和與扁鵲的合稱。
1.溫和而善辯。
1.即華表。古代陵墓﹑宮殿等前所立的表柱。
1.宣布⊥,通"宣"。
2.和暢布散。
1.謂和應曲調。纏,原指《纏令》﹑《纏達》,古曲調名。
1.見"和暢"。
1.謂飲食適量。
2.謂和合成婚。
3.古代郊祀樂曲名。
1.謙和淡泊。
2.古指天地氣合以生萬物的和氣。
1.謂以詩作酬答他人。
1.平和淳樸。
1.平和寬厚。
1.附和順從。
1.平和純樸;純粹。
1.酬答別人的詩。
2.謂與聲響應和。
1.相應和的彈奏。
1.謂惠及百姓之恩德。
2.指事物的妙諦。
1.古時官府以議價交易為名向民間強制征購糧食。始于北魏。
1.調和。
2.指調味。
3.和睦;使和睦。
1.謂調味。古以鹽﹑梅調味,因以"和鼎"指鹽﹑梅。
2.比喻輔佐君主的宰臣。
1.公斷,裁決。
1.猶起哄。
1.謂和衷相濟,而又各有所見,不茍同于人。
1.亦作"和蕃"。
2.古指中原王朝與外族﹑外國修好。
3.猶和親。
1.見"和番"。
溫和的風。多指春風~麗日丨~拂面。
比喻方式和緩,不粗暴。
1.《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杜預注"雄曰鳳,雌曰皇。雄雌俱飛,相和而鳴鏘鏘然,猶敬仲夫妻相隨適齊,有聲譽。"后以"和鳳"為后妃伴隨君主之典實。
1.拜佛⊥,和南。佛門稱稽首﹑敬禮為和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