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穏”。
2.
平穩(wěn);安定。
1.出自《晉書·顧愷之傳》行人安穩(wěn),布帆無恙。
2.出自《放船》詩江流大自在,坐穩(wěn)興悠哉。
3.出自《夢江南》詞占得杏梁安穩(wěn)處,體輕唯有主人憐。
4.出自《仿徨·在酒樓上》所以我這一夜雖然飽脹得睡不穩(wěn),又做了一大串惡夢,也還是祝贊她一生幸福,愿世界為她變好。
3.
妥貼;工穩(wěn)。
1.出自《長吟》賦詩新句穩(wěn),不覺自長吟。
2.出自《法書要錄》穩(wěn),結構平正曰穩(wěn)。
3.出自《西施》詩歌舞學未穩(wěn),越兵俄已來。
4.出自《國雅品·士品四》格高韻勝,詞雅興新,無句不秀,無字不穩(wěn)。
4.
安心;忍受。
1.出自《桃源憶故人》詞別后寸腸縈損,說與伊爭穩(wěn)。
2.出自《救風塵》我為甚不敢明聞,肋底下插柴自穩(wěn)。
5.
猶安頓。含有隱瞞真情,騙人暫緩行動的意思。
1.出自《東堂老》這兩個好無禮也!把我穩(wěn)在茶房里,他兩個都走了。
2.出自《玩江亭》將那先生穩(wěn)在那酒店里,我騎著風也似快馬,來到這荒郊野外。
6.
勻稱,適度。參見“穩(wěn)身”、“穩(wěn)稱”。
1.出自《楊柳枝》詩柔娥幸有腰肢穩(wěn),試踏吹聲作唱聲。
7.
表示有把握。猶一定,準定。參見“穩(wěn)受”。
1.出自《金寶塔銀寶塔》他說,寶塔出來,天下穩(wěn)可以太平了。
2.出自《桐花沒有開》這回晴穩(wěn)了,久雨必有久晴。
1.謂未能博學,見聞寡陋。
1.謂冷僻幽隱而不易見。
1.指荒僻幽遠的地方。
1.僻陋暗昧。
1.怪僻的語言。
1.偏僻荒遠。
2.指遠離。
1.偏僻固執(zhí)。
1.邪念。
1.偏執(zhí)拘泥。
1.冷僻的字﹑詞和晦澀的文句。
1.繼承。
1.起身相送。
2.舉薦;推薦前往。
1.舉薦應試的文書。
1.一種使面發(fā)酵的方法;亦指用這種發(fā)酵法制成的面食。
1.由檢察機關向審判機關提出公訴時所寫的文書。
1.亦作"起墖"。
2.造塔。
1.見"起塔"。
1.謂佛教僧尼設置戒壇,舉行法事。
1.開荒為田。
2.指收獲。
1.拔節(jié)分蘗。
1.開頭,開端開始部分。
2.開始,從頭起。
3.帶頭,領頭。
4.指出花頭;出點子。
5.露頭;冒頭。 6.猶起來。多用于動詞或形容詞后,表示動作或情況開始并且遞進。
1.挖土﹑掘土。
1.見"起舵"。
1.方言。起頭,起初。
1.使衰頹之勢重新振作起來。
1.撰文;撰稿。
2.向上級呈報文件。
1.起床與就寢。亦借指日常生活。
1.建造房屋。
1.起得很早;早起。
1.亦作"起儛"。
2.起身舞蹈。
3."聞雞起舞"的省略。表示志士及時奮發(fā),刻苦磨煉。典出《晉書.祖逖傳》。
1.見"起舞"。
1.計息。
1.離席;離開酒席。
1.發(fā)端,起始。
2.開始;最初。
1.出現(xiàn)。
1.訂立限期。
1.從小,自幼。
1.把船上的貨物搬運上岸。
1.起立謝過。
1.起意;動念頭。
2.從心里;發(fā)自內心。
1.最低額的工薪。
1.興信。起而申說。
2.佛教語。謂產(chǎn)生相信正法之心。
3.泛指產(chǎn)生信仰或信任。
4.佛書《大乘起信論》的省稱。
5.猶起汛,潮汛始發(fā)。
1.見"起釁"。
1.詩歌表現(xiàn)手法之一。謂由外界環(huán)境觸發(fā)詩興文思。
2.上勁,起勁。
1.行走。
2.動身;出動。
3.行動,具體作為。
4.泛指動作。
1.招致兇禍。
1.招致羞辱。
2.產(chǎn)生羞恥之感。
1.猶言起死回生。偃,倒臥;豎,立起。
1.顯眼;引人注目。
2.轉眼,一眨眼。
3.抬眼;抬頭看。
4.方言。眼紅;妒忌。
1.韭菜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