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情或道理請人解答。
2.
動詞
為表示關切而詢問。
3.
動詞
審訊。追究。
4.
動詞
管;干預。
5.
動詞
向(某方面或某人要東西)。
6.
名詞
(Wèn)姓。
1.
詢問;詰問。
1.出自《書·呂刑》皇帝清問下民。
2.出自《漢書·爰盎傳》刺者至關中,問盎,稱之皆不容口。
3.出自《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方橋》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
4.出自《沁園春·長沙》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2.
論難;探討。
1.出自《易·乾》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2.出自《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
3.出自《種樹郭橐駝傳》吾問養樹,得養人術。
4.出自《默觚上·學篇二》經天緯地之文,由勤學好問之文而入。
3.
考察;過問。
1.出自《詩·小雅·節南山》弗問弗仕,勿罔君子。
2.出自《代張籍與李浙東書》李中丞取人固當問其賢不賢,不當計盲與不盲也。
3.出自《文史通義·針名》今不問農蠶,而但以飽暖相矜耀。
4.
審訊。
1.出自《詩·魯頌·泮水》淑問如皋陶,在泮獻囚。
2.出自《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銘》公至,脫械不問。
3.出自《竇娥冤》你要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問。
5.
追究。
1.出自《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2.出自《選舉令》昔季闡在白馬,有受金取婢之罪,棄而不問,后以為濟北相,以其能故。
3.出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
6.
占問。
1.出自《易·系辭上》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
2.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某公在明為諫官,嘗扶乩問壽數。
7.
聘問。古代諸侯之間通問修好。
1.出自《詩·大雅·綿》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
2.出自《周禮·秋官·大行人》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
3.出自《儀禮·聘禮》問諸侯,朱綠繅八寸。
8.
問候;慰問。
1.出自《論語·雍也》伯牛有疾,子問之。
2.出自《崔評事墓銘》自始有疾,吳郡率幕府寮屬日一至其廬問焉。
3.出自《雷雨》我不在的時候,你常來問你母親的病么?
9.
饋贈。
1.出自《詩·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2.出自《戰國策·趙策二》故寡人問子以璧,遺子以酒食,而求見子。
3.出自《贈宗魯筇竹杖》詩大夏資輕策,全溪問所思。
10.
指訂親。參見“問名”。
1.出自《太平廣記》頗有過客,以金帛為問,某先不忍別,未許。
2.出自《大家好》今年冬里給咱青皮問上個媳婦。
11.
命令。
1.出自《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
2.出自《荊南兵馬使太常卿趙公大食刀歌》太常樓船聲嗷嘈,問兵刮寇趨下牢。
3.出自《前漢書平話》灌嬰、耿弇商議,問眾將曰:“吾今傳令,立下信旗一面,如順漢者在信旗東,如順呂者在信旗西。”
12.
音訊。
1.出自《為劉表諫袁譚書》初聞此問,尚謂不然。
2.出自《梁書·呂僧珍傳》高祖欲遣使至襄陽,求梁州問,眾皆憚,莫敢行。
3.出自《太祖實錄辨證二》元使以航海來,淹留逾年,而察罕被刺之問亦至矣。
13.
告,告訴。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三》或以問孟嘗君。
14.
多與“不”連用,表示不管或無論。
1.出自《漢紀·高后紀》諸呂無問長幼皆斬之。
2.出自《鐵圍山叢談》霹靂大震一聲,而汴口所積舟,不問官私舟柁與士大夫家所座船七百只,舉自相撞擊,俱碎。
3.出自《珍珠船》莊宗雅好音律,凡用軍,前后隊伍,皆自撰詞,使揭聲而鳴唱,至入於陣,不問勝負,馬頭才轉樂齊舉,故人忘其死,亦用兵之一奇也。
4.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不問青紅皂白,誰是誰非,各打屁股五百完事。
15.
介詞。向。
1.出自《入宅》詩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
2.出自《西游記》菩薩現相,問妖取了佛衣。
3.出自《故事新編·起死》我不見了東西,當場捉住了你,不問你要,問誰要?
16.
通“聞”。聲譽。
1.出自《詩·大雅·文王》宣昭義問。
2.出自《唐故秘書少監贈絳州刺史獨孤府君墓志銘》朋游益附,華問彌大。
3.出自《狼星為熊味根起義皖中作》詩異軍天上降,義問域中馳。
17.
引申為判決。
1.出自《醒世恒言·盧太學詩酒傲王侯》陸公廉訪得實,參了上司,拿下獄中,問邊遠充軍。
2.出自《紅樓夢》后來聽見你兄弟問了死罪,他雖哭了一場,以后倒擦胭抹粉的起來。
1.象聲詞。風雨聲。
1.象聲詞。
質點的路程對時間的變化率。是標量。描述質點運動的快慢。有時也指速度的大小。
1.急忙;趕快。
1.松花江的別名。
便于攜帶、食用方便的飲料。以咖啡、可可等為原料,經浸提、過濾、濃縮、真空干燥等工序制成。能保持原料的色、香、味。沖飲時能迅速溶解于熱水或冰水中。
1.謂士卒精銳而行動快速。
1.招致傷害。
1.謂戰爭在短期內迅速取得勝利。
1.快餐店。一種專門供應預先做好的﹑食用迅速方便的飯食的餐館。
1.又名方便面。一種烘干的熟面條。沖上熱開水或稍煮即可食用。
1.謂農作物生長期短﹑成熟較快。
1.招致訴訟。
1.猶迅速。
2.鄙陋貌。
3.疏遠貌。
1.指利用數與數之間的特殊關系進行較快的加減乘除運算。這種運算方法稱為速算法。
1.阿拉伯文sultan的音譯。今譯作蘇丹,意為君主或統治者。伊斯蘭教國家或地區的統治者廣泛使用這一稱號。
1.迅速消滅。
1.請帖。
1.猶捷徑。
1.招致喜慶之事。
1.一種香木。即黃熟香。
1.謂產品銷售得快。
1.見"速效"。
1.亦作"速効"。
2.指短期內很快就取得的成效。
含有兩種以上營養元素的肥料。因其含總有效成分高達60%~70%以上,肥效顯著快速而得名。多用作追肥。
①繪畫術語。用簡練的線條在短時間內扼要地畫出人和物體的動態或靜態形象。一般用于創作的素材。②一種篇幅短小、文筆簡練生動,扼要描寫生活中有意義的事物或人物的情況的文體。也指用概括有力的筆墨描寫人物或生活場景的表現手法。
1.亦作"速寫圖"。
2.素描的一種。
1.見"速寫畫"。
1.《禮記.檀弓上》"昔者夫子居于宋,見桓司馬自為石槨,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為桓司馬言之也。"本謂迅速腐朽,后用以指薄葬。
2.迅速腐朽;很快磨滅。
1.急整行裝。
1.瑟縮。畏縮貌。
1.植物名。產于嶺南。果實外殼稱縮砂,仁稱蕑。新鮮者稱縮砂蕑,干者稱砂仁。入中藥。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三.縮砂蕑》。
1.形容吃驚得說不出話。
1.蜷縮身體;退轉身子。
1.袖手;停手。
1.因寒冷而四肢不舒展的樣子。
2.形容做事顧慮多,不敢放手。
1.畏懼無言貌。
1.縮減水流。
2.指新的織物或衣服等浸水之后縮短長度。
1.收藏;斂縮。
2.畏縮貌;恭謹貌。
3.羞愧貌。
1.畏縮小心的樣子。
1.畏縮而不敢出頭。
2.以竹之根節部分為端所作之笞,舊時用為刑具。
1.見"縮項鳊"。
1.見"縮頭縮腦"。
1.形容畏縮。
1.詈詞。比喻畏事者或妻女不貞但畏于管教羞于見人者。
1.猶縮影。
1.縮回退卻。
1.《詩.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毛傳"昔者顏叔子獨處于室,鄰之厘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至,顏叔子納之而使執燭,放乎旦而蒸盡,縮屋而繼之。"后因以"縮屋稱貞"頌揚對危難中的婦女不加侵侮的美德。
1.古代的一種煉金術,燒煉錫一類金屬。
1.恐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