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評論。
1.出自《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子謂薛居州,善士也。
2.
對……說;說。
1.出自《書·盤庚下》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
2.出自《詩·召南·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3.出自《酬裴十六功曹巡府驛途中見寄》詩相公謂御史;勞子去自巡。
4.出自《資治通鑒·唐昭宗天復二年》鐐謂諸子:“孰能為田氏婿者?”
3.
引申為示意。
1.出自《東都事略·朱勔傳》篙工柂師,陵轢郡縣,人以目相謂。
4.
意思指,說的是。
1.出自《左傳·文公二年》《詩》曰:“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君子曰:禮。謂其姊親而先姑也。
2.出自《詞詮》﹝謂﹞言也。解釋時用之。
3.出自《谷梁傳·僖公二年》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歟!
4.出自《后漢書·應劭傳》《書》曰“刑罰時輕時重”,此之謂也。
5.出自《東坡志林·雪堂問潘豳老》子之於道,膏粱文繡之謂也,得其上者耳。
5.
稱呼;叫做。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
2.出自《老學庵筆記》本朝都汴,謂洛陽為西京。
3.出自《集外集拾遺補編·介紹德國作家版畫展》這種藝術,現在謂之“創作版畫”。
6.
名稱;稱謂。
1.出自《漢書·楊王孫傳》不加功於亡用,不損財於亡謂。
2.出自《東坡志林·雪堂問潘豳老》智存諸內,發而為言,則言有謂也;形而為行,則行有謂也。
3.出自《新民晚報》“罐頭篤肉”(螺螄之謂,螺螄殼擬為罐頭,螺螄肉喻為肉)“蔥油獨腳蟹”(發芽豆之謂,豆中挑出一芽,便如蟹足)等,這些下酒菜,被他這么一形象化,便具引人魅力。
7.
以為;認為。
1.出自《書·泰誓中》謂己有天命,謂敬不足行。
2.出自《上皇帝萬言書》竊謂在位之人才不足。
3.出自《池北偶談·談異六·潁州道士》潁州一少年為邪所侵,疾入膏肓。家人謂不可活,置之路傍。
8.
意料;料想。
1.出自《顏氏家訓·勉學》博士一夜共披尋之,達明,乃來謝曰:“不謂玄成如此學也。”
2.出自《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二年》且彼未謂將軍便能懸軍千里取幽州也。
3.出自《池北偶談·談獻五·朱忠莊公遺疏》我國家金甌全盛,不謂人心離散,財用困窮,一至於此!
9.
意思;意義。
1.出自《呂氏春秋·精諭》唯知言之謂者為可耳。
2.出自《孔叢子·論書》龍子以為教一而被以五刑,敢問何謂?
3.出自《雜詩》蛙黽鳴無謂,合合祗亂人。
10.
勸。
1.出自《詩·小雅·賓之初筵》式勿從謂,無俾大怠。
11.
使;令。
1.出自《詩·小雅·出車》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2.出自《越絕書·請糴內傳》越王謂范蠡殺吳王,蠡曰:“臣不敢殺主。”
12.
謂盡心竭力援助。
1.出自《呂氏春秋·開春》周厲之難,天子曠絕,而天下皆來謂矣。
13.
當;合適。
1.出自《三與黃侃書》漢孝景皇帝詔曰:“有罪者不伏罪,奸法為暴,甚無謂也!”又曰:“縣丞,長吏也,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諸言無謂者,猶云“不當”。
14.
奈;如。
1.出自《詩·邶風·行露》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2.出自《戰國策·齊策一》雖惡於后王,吾獨謂先王何乎!
3.出自《史記·孝文本紀》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圣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
4.出自《經傳釋詞》家大人曰:“謂,猶如也,奈也。”
15.
如果;倘若。
1.出自《新序·雜事五》君謂赦鳧須,顯出以為右,如鳧須之罪重也,君猶赦之,況有輕於鳧須者乎?
2.出自《古書虛字集釋》﹝謂﹞如或之義。
16.
緣故。
1.出自《說苑·修文》夫臣勇多則弒其君,子力多則殺其長,然而不敢者,惟禮之謂也。
17.
通“爲”。因為。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瓠所貴者,謂其可以盛也。
2.出自《亢倉子·君道》玉之所以難辨者,謂其有怪石也;金之所以難辨者,謂其有??石也。
3.出自《新序·雜事五》二世懼,入,將自殺。有一宦者從之,二世謂曰:“何謂至於此也!”
4.出自《世說新語·品藻》以君侯能供美膳,故來相過,何謂如此!
18.
通“爲”。對;與。介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
1.出自《史記·鄭世家》晉於是欲得叔詹為聊。鄭文公恐,不敢謂叔詹言。
19.
通“爲”。是。
1.出自《易·小過》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兇。是謂災眚。
2.出自《論衡·答佞》穿鑿垣墻,貍步鼠竊,莫如謂誰。
3.出自《論衡札記·為謂通用》﹝《答佞》﹞末句“莫知謂誰”之“謂”當讀為“為”。
20.
通“爲”。作為;成為。
1.出自《韓非子·解老》嗇之謂術也,生於道理。
2.出自《韓非子·亡徵》知有謂可斷而弗敢行者可亡也。
21.
通“爲”。猶被。表示被動。
1.出自《引經之不足據》必須搜討源流,字字質證,慎勿謂懸河之口所謾。
22.
通“會”。
1.出自《詩·召南·拋有梅》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23.
通“誨”。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下十八》故節于身,謂于民。
24.
姓。宋有謂準。見《萬姓統譜·去未》。
1.出自《萬姓統譜?未韻》謂,見姓苑。唐以前無聞。宋謂準太平興國登科。
1.猶忠魂。
1.退隱;隱居。
1.長青而茂盛。
1.政治清明的時代。
2.猶貞節。
3.準時。
1.猶正氣。
1.堅硬的器物。喻有大用的材器。
1.指官鑄的錢幣。
1.忠貞勤勉。
1.堅貞高潔。
1.貞潔的情懷。
1.堅貞不渝的志趣。
1.真詮。
1.堅貞誠信。
1.堅定。
1.守志不移的人。
2.太平天國對女官的尊稱。
1.貞一仁慈。
2.忠貞而仁愛。
1.謂常青不凋的容色。
1.貞靜柔順。
1.見"貞蕤"。
1.亦作"貞甤"。
2.指常青耐寒植物的枝條花葉。
1.吉祥的征兆。
1.不因環境影響而改變的色澤。
2.指白晳的膚色。
1.純潔善良。
1.正直的神明;貞潔的神。
1.清高而審慎。
1.守正謹慎。
1.貞潔的名聲。
1.謂守正執一,則可以御萬變而無不勝。
1.《易.師》"師貞,丈人吉,無咎。"孔穎達疏;"言為師之正,唯得嚴莊丈人監臨主領,乃得吉,無咎。"后以"貞師"指以嚴明的紀律統御軍隊。
1.堅石。亦作碑石的美稱。
1.忠信誠實。
2.指忠信誠實之士。
3.真實。
4.常青植物的果實。
1.貞烈的史跡。
1.正直。
1.志節堅定﹑操守方正之士。
1.守志不嫁。
1.貞潔賢淑。多指女子的德行之美。
1.貞潔。爽,潔白。
1.指婦女的專一婉順。
2.指臣節的忠貞效順。
1.松耐嚴寒,常青不凋,故以喻堅貞不渝的節操。
1.以松柏的堅貞勁直,喻人的高尚節操。
1.端方威重。
1.貞純素樸。
2.指清白的節操。
3.指幽靜寂寞的生活。
1.正大深邃。
1.竹簡的美稱。謂史冊。筍,竹青皮。
1.堅貞卓異。
1.謂志行高潔,淡薄名利。
1.樹木名。即趙桐。
1.平安的路途。
1.謂淡泊于仕宦名利。
1.堅貞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