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味兒)味道,滋味,舌頭嘗東西所得到的感覺。
2.
名詞
(味兒)物質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種嗅覺的特性。
3.
名詞
指某些菜肴、食物。
4.
動詞
體會;研究;辨別味道。
5.
量詞
中藥配方,藥物的一種叫一味。
6.
名詞
(味兒)意趣;情趣。
1.
物質使舌頭得到某種味覺的特性。
1.出自《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2.出自《養生論》知名位之傷德……識厚味之害性。
3.出自《吳正仲遺蛤蜊》詩樽前已奪蟹螯味,當日莼羹枉對人。
4.出自《原李耳載·木菌突生》近視之,層折鱗次,潔白可愛,大類天花,經人手摩,其長遂止。乃爭取而食之,味最佳。
5.出自《海哪里有那樣大的力量》詩為什么海水有咸的味,那是由于美人魚的淚。
2.
指物質使鼻子得到某種嗅覺的特性。
1.出自《寒食江畔》詩還似往年春氣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2.出自《兒女英雄傳》〔何小姐〕一時便覺那香氣的味有些鉆鼻刺腦。
3.出自《日出》[胡四]拿出手帕掩住鼻子……“這屋子好大味。”
3.
辨味;嘗味。
1.出自《列子·天瑞》有味味者。
2.出自《淮南子·本經訓》及至建律歷,別五色,異清濁,味甘苦,則樸散而為器矣。
3.出自《清白堂記》視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
4.
吃;進食。
1.出自《韓非子·難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所味不必美。
2.出自《祭亡妻韋氏文》人之生也,選甘而味,借光而衣。
3.出自《唐語林·夙慧》〔緇郎〕年七歲,尚不食肉。一日有僧請見,乃掌其頰,謂曰:“既愛官爵,何不食肉?”自此方味葷血。
5.
菜肴;食物。
1.出自《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侵之禮,君食不兼味,臺榭不涂。
2.出自《南史·虞悰傳》武帝幸芳林園就悰求味,悰獻粣及雜肴數十輿。
3.出自《罵尸蟲文》〔尸蟲〕外搜疥癘,下索瘺痔,侵人肌膚,為己得味。
6.
體味;體會。參見“味道”。
1.出自《后漢書·郎??傳》〔江夏黃瓊〕被褐懷寶,含味經籍。
2.出自《秋日夔府詠懷百韻》高視收人表,虛心味道玄。
3.出自《葉嘉傳》始吾見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令人愛之。
4.出自《雙槐歲鈔·姚少師》味其詞旨,識者知其非緇流也。
5.出自《東征初抵高淳》詩扁舟容與人如畫,抗戰軍中味太平。
7.
旨趣;意義。
1.出自《文心雕龍·體性》子云沈寂,故志隱而味深。
2.出自《上盧使君》詩詩搜日月華,道咽神仙味。
3.出自《論語辨惑二》夫樂天知命而胸中有道義之味,則外物不能累矣。
8.
量詞。中藥配方,藥物的一種叫一味。有時亦用于菜肴。
1.出自《謝藥表》伏奉中使宣敕旨,賜貧道藥總若干味。
2.出自《二刻拍案驚奇》貧道也要老丈到我山居中,尋幾味野蔬。
3.出自《駱駝祥子》到娘娘廟,她求了個神方:一點香灰之外,還有兩三味草藥。
9.
佛教語。六塵之一。參見“味塵”。
1.出自《無量壽經》目睹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1.邊遠荒僻之地。
1.亦作"遐跡"。
2.前賢的蹤跡;前人的業績。
1.遠離王畿的地方。
1.古代的典籍。
1.高飛。
1.高齡;高壽。
1.謂渡過廣闊的河流。
2.普及。
1.及于遠方;到達遠方。
1.謂邊遠之地亦被潛移默化。
1.邊疆。
2.廣闊無垠之境界。
1.指遠揚之志。
1.邊遠之地。
1.佛教指極久遠的時間;生生世世。
1.邊遠之地。
1.廣闊的胸懷;遠大的抱負。
1.遠方的貢品。
1.遠處的景色。
2.崇高的德行。
1.遼遠。
1.長久。
①遠揚頌聲遐舉。②高飛遐舉如云鵠|云無心兮遐舉。③指得道升仙修真遐舉|飄然遐舉。④死的婉辭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
1.久長;久遠。
1.廣闊的胸懷;遠大的志氣。
1.遠眺;遠望。
1.遼闊;遼遠。
2.抱負遠大;胸懷寬闊。
1.遠望。
1.相隔的距離遙遠。
2.邊遠之地。
1.能傳得很遠的聲音。指風。
1.看得遠,遠望。
2.往遠方訪察游覽。
3.廣泛閱覽。
1.高爽明亮。
1.猶游歷。
1.遐遠而猛烈。
1.長久以來的思慕。
1.前人之功業成就。
1.遠方的鄰國。
1.高齡;長壽。
1.荒遠偏僻。
1.邊遠之地的官職。
1.遠路;長途。
1.遠大的謀略。
①遠行悠悠遐邁。②被及于遠方惠風遐邁。
1.猶假寐⊥衣而睡。
1.邊遠蠻荒之地。魅,指不開化之民。
1.亦作"遐?"。
2.邊遠地區的人民。
1.邈遠;悠遠。
1.猶遠裔。
1.見"溫藉"。
1.溫和。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溫公喪婦。從姑劉氏家值亂離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屬公覓婚,公密有自婚意……卻后少日,公報姑云'已覓得婚處,門地粗可,婿身名宦盡不減嶠。'因下玉鏡臺一枚,姑大喜。"后因稱訂婚聘禮為"溫家鏡"。
1.猶清潔。
1.溫和恭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