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鈔票,紙幣。
2.
名詞
(Chāo)姓。
3.
同“抄”。
4.
動詞
選取;選編(多用于集子名)。
1.
掠取;搶掠。后作“抄”。
1.出自《潛夫論·勸將》東寇趙魏,西鈔蜀漢。
2.出自《后漢書·皇后紀下·靈思何皇后》及李傕破長安,遣兵鈔關東,略得姬。
3.出自《留題峽州甘泉寺》詩民風坦和平,開戶夜無鈔。
2.
謄寫。也作“抄”。
1.出自《抱樸子·金丹》余今略鈔金丹之都較,以示后之同志好之者。
2.出自《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乞米煩佳客,鈔詩聽小胥。
3.出自《吹網錄·鈔輯史記正義》博考他書所引,為之補漏訂訛,手鈔成帙。
4.出自《書信集·致史濟行》有人講“新文學”,原也好的,但還是鈔“舊”的《語絲》。
3.
經過選錄而成的集子。也作“抄”。
1.出自《文心》古今人所作的筆記,真是數也數不清……書名有的就叫什么“筆記”,有的叫什么“隨筆”,有的叫什么“錄”,有的叫什么“鈔”。
2.出自如:《北堂書鈔》;《清稗類鈔》。
4.
佛教稱詮釋佛經經義的一種方法。疏解經,鈔則解疏。
1.出自《五燈會元·未詳法嗣·亡名古宿》昔有老宿問一座主:“疏鈔解義,廣略如何?”主曰:“鈔解疏,疏解經。”
5.
同“抄”。古容量單位。一升的千分之一。亦泛指微量。參見“鈔撮”。
1.出自《世說新語·品藻》王子敬問謝公:“嘉賓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誠復鈔撮清悟,嘉賓故自上。”
6.
紙幣名。
1.出自《輟耕錄·不茍取》趙松雪嘗為羅司徒奉鈔百錠,為先生(胡汲仲)潤筆,請作乃父墓銘。
2.出自《燈下集·關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一些問題》元朝曾用鈔,明初鑄銅錢。
7.
泛指錢。參見“交鈔”。
1.出自《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兩下又吃了一大回酒,起身會鈔。
2.出自《出奔》有時候還要由他們自己去兜集幾個同行者來,再向這些同行者收集些搭船的船鈔。
8.
古時官府征收錢物后所給的單據。
1.出自《催租行》輸租得鈔官更催,踉??里正敲門來。
9.
取近路行走。也作“抄”。
1.出自《由柳橋發車巡游一宮犬山道上作》詩春游無處不魂銷,鈔過蘇川第二橋。
10.
通“眇”。微眇;仔細。
1.出自《管子·幼官》器成於僇,教行於鈔。
11.
姓。明有鈔氏。見清黃宗羲《酉山許先生墓志銘》。
1.出自《萬姓統譜?肴韻》鈔,見《姓苑》。本(明)朝鈔秀,正德舉人;鈔奇,嘉靖舉人,俱彰德人。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