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兒)成塊或成堆的東西。
2.
動詞
面食煮熟后粘在一塊兒。
3.
名詞
露天的鹽堆。多用于地名。
1.
堆;團。
1.出自《粉蝶兒》套曲密匝匝那一坨,疏剌剌這幾窩。我這里對著晴嵐,倚著青山,湛著清波。
2.出自《東方》他把懷解開,腸子已經流出來,像小茶碗那么一坨,垂在褲腰上。
3.出自《從烏江到瀘沽》敵人沿著大道,以常備行軍隊列,一坨坨、一隊隊,擁擁擠擠地向西南方向走去。
2.
指海中沙洲。
1.出自《海疆善后疏》海中沙洲,俗呼為坨,亦有周廣至百里者,或荒或種,并無賦借。
3.
面食煮熟后黏結成一塊。
1.出自《逃跑》老宋一鍋煮五六十號人的面條,不夾生,不糊鍋;撈出面條,再切十五斤黃瓜的菜碼兒,面條都不見“坨”。
2.出自《濟南時報》煮熟的面條吸水膨脹,變身為黏糊糊的面疙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重慶人說“融”了,膠東人和東北人說“坨”了。
3.出自如:面條坨了;餃子坨了。
4.
地名用字。
1.出自如: 王慶坨,在河北省;黃沙坨,在遼寧省。
1.守門的警察。
1.由胃﹑腸﹑脾﹑胰腺﹑膽囊等的靜脈匯流而成的較大的靜脈。門靜脈流入肝臟又分成很多小靜脈。
1.高門舊德。
2.曾居門下的故舊。
1.世襲的爵位。
1.見"門可羅雀"。
權貴家里豢養的幫閑或辦事的人養門客數十人。
1.門跟前;門的出入口。
2.借指看門的仆役。
3.比喻關口﹑關頭。
1.亦作"門捆"。
2.門檻。
1.見"門闌"。
1.亦作"門欄"。
2.門框或門柵欄。
3.借指家門;門庭。
4.猶師門;權門。
1.依照事物的特性把相同的集中在一起而分成的類。
2.分門別類。
1.送給顯貴之家守門人的禮物。以求通報時給予方便。
1.方言。出身于具有某種專業或技術傳統的家庭或行業。
1.謂在自己家中稱好漢。
1.指守門人。
2.指妓女。
1.見"門歷"。
1.守門的仆役。
1.門上的對聯。
1.方言。城門附近的地方。
2.商店的門面。
3.泛指住家的門面。
4.借指店鋪。
1.古代豎立于宮門﹑廟門外的火炬。
1.安裝在門內的鈴。鈴鍵在門外,用來從門外喚人開門。近現代通常裝置的是電鈴。
1.臨摹。以優秀書畫為藍本,模仿練習。
1.用依樣描畫的方法過錄。
1.謂求取事物的要旨。
1.見"摹擬"。
1.模仿剽竊。
1.猶傳神。
1.猶摸索。探索。
1.亦作"摹拓"。
2.依樣描制,復制。
3.拓印碑刻金石等。
1.描摹法帖。謂以薄紙覆字帖上依其筆畫摹寫。
1.見"摹搨"。
1.仿效;學習。
1.模仿沿襲。
1.模擬想象。
1.依樣復制。
1.見"摹效"。
1.摸樁。夜里偷襲敵人。
描摹事物的形狀、聲音極意摹狀。
1.捉摸;把握。
1.猶摹帖。
1.澆灌混凝土用的模型板,一般用木料制成。
1.亦作"橅碑"。
2.摹刻有圖文的石碑。
1.亦作"橅本"。
2.照書畫原件臨摹或翻刻拓印的復制品。
3.照原本摹寫或摹畫。
1.模范,表率。
1.謂模拓而傳播。
1.逐字仿效。
1.見"模拓"。
1.標準。
1.制造器物的模型。
2.引申為規則,法度。
3.榜樣,表率。
4.今多指先進人物。
5.效法。 6.描摹,描繪。 7.猶約束,制約。
1.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