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豚魚。體圓筒形,似豚。無鱗或有刺鱗,一觸物胸腹部即鼓氣如球作御敵狀。種類很多,中國沿海均產,有的種類能進入淡水。肉味鮮美,但肝臟、卵巢及血液等均含毒素。
1.出自《四時田園雜興》詩荻芽抽筍河鲀上,楝子開花石首來。
2.出自《輟耕錄·食品有名》《類篇·魚部》引《博雅》云:“鯸?,鲀也……”正今人名為河豚者也。
3.出自《茶余客話》黃河匯淮二百里中,每二三月出鲀,又名玳瑁魚,不甚大,豐腴柔膩,斑駁可觀。
1.邊遠荒漠之地。
1.指邊地軍營的帳幕。
2.舞臺裝置。絲絨或綢布制成。裝置于舞臺的兩側,其數(shù)一至數(shù)道不等,與沿幕互成直角。它的作用是避免舞臺兩側的非劇中人﹑物被觀眾看見,影響演出效果。
1.邊患;邊害。
1.猶邊患。
1.猶邊際。
1.靠近邊界的地方。
2.猶旁邊。
3.猶偏旁。
1.即鞭炮。
1.邊遠偏僻。
1.邊境地區(qū)的驛站。
1.五代邊鎬的諢名。參見"邊和尚"。
1.猶邊境。
1.守衛(wèi)邊疆的騎兵。
2.侵犯邊疆的敵騎。
1.邊地的煙霧。
2.指蕭索的氣氛。
1.近旁,跟前。
1.見"邊墻"。
1.邊地的民心人情。
2.邊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3.邊境的形勢﹑情況。
1.邊地部落的首領。
我國國內革命戰(zhàn)爭及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政權在幾個省連接的邊緣地帶建立的根據地,如陜甘寧邊區(qū)、晉察冀邊區(qū)等。
1.邊地的音樂﹑曲調。
1.舊時指邊地職官中因原任人員死亡或去職而空出來的職位。
1.猶邊地。
1.亦作"邉人"。
2.指駐守邊境的官員﹑士兵等。
3.指邊民。
1.邊境地區(qū)的官職。
1.亦作"邉戎"。
2.邊境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
3.邊地戰(zhàn)事;守邊。
邊疆的要塞邊塞荒遠|駐守邊塞。
1.邊地的風物景色。
1.邊地的沙礫。
2.借指邊地。西北邊地多沙漠,故稱。
1.靠近邊界的山嶺。
1.側邊,側面。
1.指邊地的鹽商。明弘治以后,凡憑引行鹽的鹽商分邊商﹑內商﹑水商三類。邊商繳納鹽課,領取鹽引,并照官定引價將引售與內商;內商專買邊引,下場收鹽上堆,并照官定鹽價將鹽售與水商;水商多是銷岸商販,專收內商食鹽在指定引岸行銷。清代,以上三種名目均廢。但四川引鹽運銷云南﹑貴州兩省的運商則仍稱"邊商"。
1.對立功于邊疆之人的賞賜。
1.邊境;邊疆。
2.指物體的邊沿部分。
3.旁邊。
1.指樹枝的末梢。
1.同"邊氏腹"。
1.見"邊韶寢"。
1.《后漢書.文苑傳上.邊韶》"韶口辯,曾晝日假臥,弟子私謿之曰'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韶潛聞之,應時對曰'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謿,出何典記?'謿者大慚。"后以"邊韶寢"稱晝眠。
1.同"邊氏腹"。
1.邊地官員的升遷。
1.同"邊氏腹"。
1.指邊境上羌管﹑胡笳﹑畫角等音樂聲音。
2.邊人的書信。
3.邊防的聲勢。
4.指邊境警報。
1.靠近邊界的省分。
1.邊軍,邊防部隊。
1.邊糧;邊餉。
1.來自邊地的使者。
1.猶邊民。
2.猶邊卒。
1.《后漢書.文苑傳上.邊韶》"韶口辯,曾晝日假臥,弟子私謿之曰'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韶潛聞之,應時對曰'邊為姓,孝為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謿,出何典記?'謿者大慚。"后以"邊氏腹"稱滿肚子學問猶如裝滿典籍的書簏。
1.指邊地少數(shù)民族或境內外邊民的貿易市場。明湯顯祖有《邊市歌》。
①〈方〉(裝束、體態(tài))漂亮俏皮。②戲曲演員的表演動作瀟灑利落他扮演的關羽,動作~,嗓音洪亮。
1.器物邊緣的裝飾。
1.邊地的太守。
2.猶邊境。
3.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