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崩頹;墜下。
1.出自《文選·宋玉〈高唐賦〉》磐石險峻,傾崎崖??。
2.出自《漢書·史丹傳》天子自臨軒檻上,??銅丸以摘鼓,聲中嚴鼓之節。
3.出自《天對》行鴻下??,厥丘乃降。
2.
敗壞。
1.出自《漢書·司馬遷傳》李陵既生降,??其家聲,而仆又茸於蠶室,重為天下觀笑。
2.出自《紀事詩》汝愛身,惜妻子,既負國,又??家聲。
3.
下降。參見“隤祉”、“隤祥”。
1.出自《漢書·揚雄傳上》因茲以勒崇垂鴻,發祥??祉,欽若神明者,盛哉鑠乎,越不可載已!
2.出自《五言夏日游神泉》??祥應運,非醴泉歟。
4.
水在地下流動。
1.出自《漢書·溝洫志》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以絕商顏,東至山領十余里間。
5.
跌倒,絆倒。參見“隤陷”。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先者??陷,則后者以謀。
6.
丟失,掉。
1.出自《文選·陸機〈嘆逝賦〉》樂??心其如忘,哀緣情而來宅。
7.
柔順貌。參見“隤然”。
1.出自《易·系辭下》夫《坤》,??然示人簡矣。
2.出自《后漢書·黃憲傳論》余曾祖穆侯,以為憲??然其處順,淵乎其似道。
3.出自《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在朝??然,仗正順而已,門無雜賓。
8.
向下斜行之道。指風車的出糧口。
1.出自《急就篇》碓硙扇??舂簸揚。
9.
春秋周邑名。故城在今河南獲嘉北約二十里。
1.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而與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黹、樊、隰郕、鉆茅、向、盟、州、陘、??、懷。
10.
通“頽”。馬病。跛蹷。
1.出自《詩·周南·卷耳》我馬虺??。
2.出自《憶昨行和張十一》陽山鳥路出臨武,驛馬拒地驅頻??。
11.
通“頽”。疝氣。
1.出自《釋名·釋疾病》陰腫曰??,氣下??也。
12.
指使墜下。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上》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其土以附苗根。
在粗制品上加工;精工制造~品ㄧ在生橡膠里加硫磺~,就成普通的橡膠。
(對國家、民族)極其忠誠~報國。
1.清代北京戲曲藝人的團體。性質略似解放前的梨園公會。會首(或稱廟首)數人,由清廷內務府加委,帶有半官性質。名演員高朗亭﹑程長庚等曾先后擔任會首多年。由于機構設在精忠廟內,因以廟名作為會名。
1.精純專一。
強壯~的小伙子。
1.借指水面。
1.猶言驚濤駭浪。
1.亦作"鯨波鼉浪"。亦作"鯨濤鼉浪"。
2.猶言驚濤駭浪。
1.猶言驚濤駭浪。
1.見"鯨波鱷浪"。
1.謂鯨魚從水下上浮時掀起的巨浪。
1.鯨和鱷。
2.比喻兇狠的敵人。
1.鯨魚的油脂。亦指用這種油脂點燃的燈。
亦稱捕鯨母船”。主要用來對捕鯨船捕獲的鯨進行加工的船。一般機艙設在尾部,駕駛室設在首部。上甲板寬廣,是剖割鯨的場所;下甲板設加工間,制取鯨油、鯨肉、鯨粉等成品,并進行冷凍。滿載排水量可達數萬噸。除加工任務外,還給捕鯨船補充給養。
1.搜刮財物的大網。
1.用鯨魚皮制的鼓。
1.即京觀。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于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
1.大海。
1.舊謂鯨魚吼叫。比喻濤聲。
2.比喻鐘聲洪亮。
1.泛指大魚。比喻大賢人。
1.大豪奸猾之徒。
1.鯨的鱗甲。常以代稱鱗狀之物。
1.語本漢班固《東都賦》"于是發鯨魚,鏗華鐘。"后因以"鯨鏗"形容鏗鏘如擊巨鐘。
1.鯨魚之口。比喻被吞滅之處。
1.大盜。
1.猶鯨鯢。比喻兇惡的敵人。
1.從抹香鯨頭部提取的固體蠟。精制后色白,無臭,有光澤。用以制藥膏﹑化妝品等。
1.猶巨浪。
1.比喻才力非凡。
1.鯨須。
1.即鯨。雄曰鯨,雌曰鯢。
2.比喻兇惡的敵人。
3.借指海盜。
4.比喻無辜被殺之人。
1.鯨魚和鵬鳥。泛指特大的動物。
2.比喻強大而兇惡的敵人。
1.大海。
1.像鯨魚舉頭那樣聳起。形容形勢奇偉。
1.鯨魚張口。比喻海濤洶涌。
魚,體長可達20米,是現代最大的一種魚。灰褐色或青褐色,有許多黃色斑紋。口寬大,牙小。性溫順,吃浮游生物和小魚。皮可以制革,肝熬的油供工業上用。
1.驚濤,巨浪。
1.像鯨魚和蛇一樣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納米比亞最大海港。天然良港。主要輸出有色金屬精選礦。重要漁港和魚類加工中心。有國際航空站。
1.唐杜甫《飲中八仙歌》"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世賢。"后因以"鯨吸"喻狂飲。
1.大海。
1.須鯨口腔中的角質板,多呈三角形,有細縫,形狀像胡須,能從吸入口腔的海水中濾取食物。可用以制工藝品及醫療器械。
1.洪亮的樂聲或鐘聲。
1.比喻豪飲。
1.鯨的俗稱。
2.指形狀如鯨魚的撞鐘杵。
1.赤道帶星座之一。在波江和寶瓶兩座之間,白羊和雙魚兩座之南。鯨魚頭部在天赤道之北,幾顆星構成邊長不等的五邊形。
1.見"鯨鐘"。
1.大舟。
1.傳說中指鯨目所化成的明月珠。
1.水鳥名。產于我國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