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兒童;小孩子。
2.
形容詞
未有過性生活的。
3.
名詞
舊時指未成年的男性仆人。
4.
形容詞
光禿禿的。
5.
名詞
(Tóng)姓。
1.
僮仆;奴仆。
1.出自《漢書·貨殖傳》童手指千。
2.出自《說苑·復恩》良(張良)家童三百人。
3.出自《和武相公早朝聞鶯》春風紅樹驚眼處,似妒歌童作艷聲。
2.
兒童;小孩。
1.出自《管子·乘馬》丈夫二犁,童五尺一犁,以為三日之功。
2.出自《西都賦》采游童之歡謠,第從臣之嘉頌。
3.出自《晚秋郾城夜會聯句》人怨童聚謠,天殃鬼行瘧。
3.
未成年。亦泛指幼小。參見“童孫”。
1.出自《穀梁傳·昭公十九年》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
4.
愚昧;淺陋。參見“童觀”、“童昏”。
1.出自《新書·道術》亟見窕察謂之慧,反慧為童。
5.
指處女或童男的貞操。參見“童真”。
1.出自《真臘風土記》至期與女俱入房,親以手去其童。
6.
面容紅潤貌。參見“童顔”。
1.出自《水仙子·歸興》曲喜高堂顏更童,報春暉此去從容。
7.
牛羊等未生角或無角。參見“童?!?。
1.出自《詩·大雅·抑》彼童而角,實虹小子。
8.
山嶺、土地無草木。參見“童土”。
1.出自《管子·侈靡》山不童而用贍,澤不弊而養足。
2.出自《荀子·王制》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3.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離寺即無樹,其山童然。
9.
植物無枝干或無果實。參見“童木”“童粱”。
1.出自《太玄·止》止于童木,求其疏谷。測曰,止于童木,求其窮也。
2.出自《詩·曹風·下泉》浸彼苞稂
10.
頭禿;沒有頭發。
1.出自《進學解》頭童齒豁,竟死何裨。
11.
把樹木砍光。
1.出自《東坡志林·梁工說》童東山之木,汲西江之水。
2.出自《四友齋叢說·考文》以山木為利,則童其山。
12.
通“同”。
1.出自《列子·黃帝》狀不必童而智童。
13.
通“瞳”。參見“童子”。
1.出自《漢書·項籍傳贊》舜蓋重童子,項羽又重童子。
2.出自《晉書·文苑傳·趙至》童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矣。
1.記錄案件始末﹑犯人供詞等的冊子。
1.蟹名。體深褐色,足紅色,眼柄長,雄蟹一螯很大,另一螯則較他足尤小;雌蟹兩螯均小而相等。穴居海灘,漲潮前,雄蟹舉起大螯,上下運動,故名"招潮"。又名望潮。在我國南方種類很多。
1.招認,招供。
1.招承。
1.招供承認。
1.招聚。
①歡迎接待招待外賓|招待所|招待會|招待遠方來的親戚|受到你們的熱情招待,我們非常感謝。②指擔任招待工作的人員女招待|他在賓館作招待。
1.機關﹑團體所設置的,接待賓客或所屬單位來往的人住宿的處所。
1.承擔;應承。
1.指揮調動。
2.搖動。
1.對證;對質。
1.招貼;招牌。
2.計策;辦法;手段。
3.指弈棋時下子。
1.把風引來。
2.形容耳朵之大。言其會把風引來,故云。
3.喻惹人注意而生是非。
1.比喻招惹是非。
1.置于竿上用以觀察風量﹑風向的旗子。
1.比喻惹是生非,引出事端。
1.見"招風惹草"。
1.猶招蜂引蝶。
1.比喻逗引異性。多指女子。
1.招認。
2.亦作"招服"。猶招降。
1.招展,飄拂。
2.照料。
1.見"招伏"。
1.招安,使歸附。
1.招之使依附。
1.招魂復魄。古代喪禮儀式之一。語本《儀禮.士喪禮》"復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向之,抭領于帶,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三。降衣于前。"鄭玄注"復者,有司招魂復魄也。"
1.記錄案件始末與犯人供詞等的文稿。
1.招收工人。
1.供出犯罪事實。
2.供詞。
1.惹人責怪。
1.招架;抵擋。
1.猶號召。
1.招攬聚合。
①招引呼喚他在招呼你,你怎么不睬他?②用言語、點頭、打手勢等致意對面碰著,總得招呼一下|一下子來了許多人,我幾乎不知道招呼誰好。③吩咐;關照招呼他早點├矗有事請事先打個招呼。④照料;照管店里的事,我已請老張暫時招呼幾天|大家招呼你一個人,有什么麻煩的。
1.招呼;關照。
1.指挑逗﹑勾引女子。
1.招撫,懷柔。
1.召喚;呼喚。
1.見"招麾"。
1.指揮。
2.亦作"招揮"。征召,起用。
1.召集。
1.招致毀謗。
《楚辭》篇名。一般認為是宋玉為屈原招魂之作,也有人認為是屈原為楚懷王招魂之作。篇中借巫陽之口,陳說四方之可怕不可居留,贊揚故鄉的溫暖可愛,勸說所招之魂歸來。鋪敘夸張,辭藻富麗。
1.謂人死而不得其尸,用其生前所著衣冠,招其魂而葬。
1.見"招集"。
1.亦作"招輯"。亦作"招緝"。
2.招呼人們聚集;召集。
3.猶招撫。
1.見"招集"。
①抵擋招架不?。挥姓屑苤?,沒有還手之力|來勢十分兇猛,一時難以招架。②應付;對付大家七嘴八舌,弄得小陳招架不迭。③應承;承認他若欺心不招架時,左右做我不著。
1.招婿或出嫁。
1.謂帝王征求規勸意見。
1.帝王在朝堂上設置的征求規勸的意見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