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附著(zhuó)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體上的白色微細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汽降至0℃以下凝結而成的。
2.
名詞
像霜的東西。
3.
形容詞
比喻白色。
1.
在氣溫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靠近地面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凝結成的白色冰晶。
1.出自《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2.出自《秋下荊門》詩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3.出自《日出》你看,霜!霜!怎么,春天來了,還有霜呢!
2.
喻白色或變成白色。
1.出自《送別》詩不愁書難寄,但恐鬢將霜。
2.出自《古風》徒霜鏡中發(fā),羞彼鶴上人。
3.出自《病后訪擔風先生有贈》詩最憐季世河東叟,十載馳驅(qū)鬢欲霜。
3.
喻明亮鋒利。參見“霜刃”、“霜戈”。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剛旋潤,霜刃染。
2.出自《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3.出自《西廂記》看河橋飛虎將軍……手橫著霜刃,高叫道要鶯鶯做壓寨夫人。
4.出自《七月花環(huán)·劍》詩看,霜刃上,仍飛騰著熊熊烈火--紅旗,正掠過萬水千山。
5.出自《從戎曲》日起霜戈照,風回連旗翻。
6.出自《大王初修葛仙化告真詞》火彗橫空,霜戈照野。
7.出自《遼左大捷》詩霜戈一指靖遼陽,露布星馳入未央。
8.出自《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霜戈驅(qū)少壯,敗屋棄羸耋。
4.
喻高尚純潔。參見“霜操”、“霜節(jié)”。
1.出自《文選·陸機〈文賦〉》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
5.
喻嚴厲;嚴正。
1.出自《文心雕龍·奏啟》故位在鷙擊,砥礪其氣,必使筆端振風,簡上凝霜者也。
2.出自《次韻冕仲考進士試卷》御史威降霜,行私不容粟。
6.
指白色成霜狀結晶的東西。
1.出自《清異錄·卻老霜》卻老霜,九煉松脂為之。
2.出自《紅樓夢》只有昨日有廣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
7.
年歲的代稱。
1.出自《長相思》詩檐隱千霜樹,庭枯十載蘭。
2.出自《渡桑乾》詩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3.出自《聞里中有買得扶桑花者》詩憶別湯江五十霜,蠻花長憶爛扶桑。
8.
鳥名。指鷫鸘。
1.出自《禽經(jīng)》霜蜚則霜。
9.
通“孀”。寡居。
1.出自《金石萃編·大唐故雁門郡解府君墓志銘》霜妻李氏,偕老愿違。
10.
喻冷酷、嚴峻的表情。
1.出自《北京人》思懿的臉突然罩上一層霜。
11.
指稱潤膚的化妝品。
1.出自如:白玉霜、雅霜。
12.
謂經(jīng)霜凋落。
1.出自《感懷》詩豺狼日已多,草木日已霜。
1.猶竹帛。多指史冊﹑書籍。
1.形容典籍豐富。
1.古代計算用的竹籌。
1.竹節(jié)上生的新枝。
1.亦作"竹筍"。
2.竹的芽﹑嫩莖。
1.在竹林中建造的房舍。喻幽靜的住所。
1.供躺臥用的竹制小床。
1.筍的別稱。
1.用竹子搭建的祭臺。道教用于祭祀。
1.用竹子燒制而成的一種黑色燃料。
1.用竹建造的廳堂。亦指竹林中的廳堂。
1.方言。猶言作天作地。形容無理取鬧。
1.猶竹徑。
1.竹林中的亭子。宋楊萬里有《又題寺后竹亭》詩"行盡空房忽畫闌﹐竹光和月入亭寒。"
2.用竹建造的亭子。
1.細竹枝。
1.見"竹筩"。
1.喻坦誠﹐無保留。
1.亦作"竹筒"。
2.竹制的管形盛器;竹管。
3.古代少數(shù)民族婦女的一種管狀飾物。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陶公﹞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録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后猶濕﹐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録厚頭﹐積之如山﹐后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后以"竹頭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廢置之材。
1.一種食竹葉的小兔。
1.筍殼。
1.漢時夜郎國王。傳說生于大竹中﹐故名。
1.用竹子作材料建造的房屋。亦泛指簡陋的小屋。
1.竹林茂盛的山塢。
2.竹舍﹐竹樓。
1.唐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詩"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后人因于其處筑竹西亭﹐又名歌吹亭﹐在揚州府甘泉縣(今江蘇省揚州市)北。
1.竹林與溪水。指清幽的境地。
1.唐開元末﹐李白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泰安府徂徠山下的竹溪﹐日縱酒酣歌﹐時號"竹溪六逸"。見《新唐書.文藝傳中.李白》。亦省稱"竹溪"。
1.竹篾編成的鋪墊用具。
1.竹繩。纖﹐同"纏"。
1.竹編的簡便箱子。
1.竹林中的小路。
1.小竹;細竹。
2.指竹的細枝條。
3.竹林。
1.宋蘇軾《石室先生畫竹贊》"竹亦得風﹐夭然而笑。"后以"竹笑"形容竹子遇風擺動的姿態(tài)。
1.古代刑書﹐因?qū)懺谥窈喩烯o故名。
1.收購和出售竹子的營業(yè)機構。
1.用竹子建造的房屋。
1.亦作"竹養(yǎng)"。
2.竹浪。指成片的竹林。
1.即竹肉。
1.亦作"竹芽"。
2.筍的別稱。
1.見"竹牙"。
1.竹林中的霧靄。
1.霧氣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紋。喻月光下優(yōu)美的景色。
1.同"眾口一辭"。
1.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
1.同"眾口一辭"。
1.見"眾口交傳"。
1.見"眾口囂囂"。
1.見"眾口鑠金"。
1.七嘴八舌﹐亂嚷亂叫。形容爭辯不止。囂囂﹐喧嘩。
1.謂群言可以動天。比喻輿論力量大。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