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竪”。
2.
直立;樹立。
1.出自《后漢書·靈帝紀》冬十月壬午,御殿后槐樹自拔倒豎。
2.出自《普曜經·優陀耶品》天雨香汁散華燒香,豎諸幢蓋,四王諸天皆在前導。
3.出自《送窮文》毛發盡豎,竦肩縮頸。
4.出自《西游記》我也曾見廟宇,更不曾見一個旗竿豎在后面的。
5.出自《紅樓夢》更有兩面朱紅銷金大牌,豎在門外。
3.
垂直;縱貫。
1.出自《晉書·陶侃傳》有善相者師圭謂侃曰:“君左手中指有豎理,當為公。”
2.出自《明月山銘》??色斜臨,霞文橫豎。
3.出自《讀書吟示兒耆》橫傳之遠畫勝文,豎傳之久文勝畫。
4.
古代地位低微的小吏。
1.出自《周禮·天官·內豎》內豎掌內外之通令、凡小事。
2.出自《左傳·昭公四年》皆召其徒,使視之,遂使為豎。
5.
專指宦官。
1.出自《報任少卿書》夫以中才之人,事有關於宦豎,莫不傷氣,而況於慷慨之士乎!
2.出自《遼史·宦官傳·王繼恩》初,皇后以公私所獲十歲已下兒容貌可觀者近百人,載赴涼陘,并使閹為豎。
6.
童仆。
1.出自《楚辭·天問》有扈牧豎,云何而逢?
2.出自《淮南子·人間》豎陽谷奉酒而進之。
3.出自《七愛詩·房杜二相國》茍得同其時,愿為執鞭豎。
7.
小孩。
1.出自《春在堂隨筆》依然一室話喁喁,浮海乘桴婦豎從。
2.出自《書信集·致李秉中》至二月六日,由許多友人之助,始脫身至英租界,一無所攜,只自身及婦豎共三人。
8.
對人的鄙稱。
1.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
2.出自《宋書·恩幸傳·徐爰》及孝武居統,唯極諂諛,附會承旨,專恣厥性,致使治政苛縱,興造乖法,損德害民,皆由此豎。
3.出自《正氣歌》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9.
短小。參見“豎褐”。
1.出自《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食則??粥不足,衣則豎褐不完。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夫寒者利裋褐
10.
漢字的筆畫之一。從上一直向下,稱“豎”,形狀是“|”。
1.出自《書法津梁·歐陽結字》凡作豎法,直勢易,曲勢難。
11.
姓。春秋鄭有大夫豎拊。見《左傳·昭公十六年》。
1.出自《左傳?昭公十六年》鄭大旱,使屠擊、祝款、豎柎有事於桑山。
①澄清 ②;肅清~天下ㄧ~邪說。②清除~障礙 ㄧ~道路。
1.猶包容。
1.憂悼貌。
2.遠大貌。
3.空寂貌;孤獨貌。
4.空曠貌。
5.阻滯盡除貌。
1.澄清貌。
1.書法用語。字經雙鉤之后,再填以濃墨。
2.謂以法書置刻石上,沿其字跡,兩邊用細線鉤出,以便摹刻。
1.疏通闡明。
1.猶范圍。
1.遲重貌。
1.猶束發。
1.謂器物受損折足,形體歪邪。
1.猶束發。
1.渾沌貌。
廢棄無用或骯臟破爛之物生活垃圾|撿垃圾。
長篇小說。德國亨利希·曼作于1905年。中學教師拉特道貌岸然,內心卑鄙無恥,學生們背地里叫他垃圾教授”。為了抓到懲罰學生羅曼的把柄,他四處尋找羅曼寫詩贊美的歌女羅莎,后竟為羅莎的風流美貌所迷惑,極力向她獻媚。婚后他完全受控于羅莎,他們的家成了她勾引男人的場所◇因發現羅莎與羅曼在家中幽會,他妒火中燒,企圖勒死羅莎,終被警察逮捕。
〈方〉①辛勤撫養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大。②扶助;提拔求大哥~我們一把。
1.羈絆,牽制。
1.方言。扶持幫助。
1.方言。介紹。
1.見"拉碴"。
1.亦作"拉茬"。
2.雜亂,蓬亂。
1.比喻作長遠的安排。
1.劇中配角在場上故意延宕時間,等待正角的上場。
2.用車搬運場上的貨物。
①指藝人在街頭空地招引觀眾圍成場子,進行表演。②指撐場面或打開局面請客~。
1.拉扯。辛勤撫養。
1.牽引配合。
1.方言。成立武裝部隊。
比喻打著某種旗號以張聲勢,來嚇唬人、蒙騙人。
1.比喻打著革命的旗號來嚇唬人﹑蒙騙人。
指腹瀉。
(~兒)①安裝在機械或建筑物上起牽引作用的桿形構件,如自行車閘上的長鐵棍。②由不同直徑的管狀物套接而成的桿,能拉長或縮短~支架ㄧ~天線。
1.方言。當土匪。
1.約人寫稿。
1.方言。閑談。
〈方〉閑談歇著的時候,幾個老頭兒就湊到一起~。
比喻利用親密的關系和感情牽制別人的行動。也說扯后腿。
一種彩色紙花,可以拉成長串,多在節日、喜慶時懸掛。
1.方言。拉風箱吹風助燃。
2.引爆裝置。
1.聊天;談家常事。
帶著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屬的拖累)。也說拖家帶口。
拉開打架的人,從中調解。
(~兒)用大車載旅客或為人運貨。
兩個人用大鋸一來一往地鋸東西。比喻雙方來回往復~式ㄧ~戰。
1.擺開。
2.放開。
1.同"摧枯拉朽"。
欠債。
1.連續不斷貌。
1.拉拽。
2.牽手挽臂。表示親昵。
3.形容拉攏不正當的關系。
1.牽扯。
①拉拽的力量。②物體所承受的拉拽的力。
野營訓練。多指部隊離開營房,在長途行軍和野營過程中,按照戰時要求,進行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