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顏色,由物體發射、反射的光通過視覺而產生的印象。
2.
名詞
臉色,臉上表現出的神情、樣子。
3.
名詞
情景;景象。
4.
名詞
種類;品種。
5.
名詞
成色,品質,質量。
6.
名詞
色欲。
7.
名詞
指婦女的容貌。
8.
名詞
(Sè)姓。
1.
顏色。
1.出自《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
2.出自《論語·鄉黨》色惡不食。
3.出自《別賦》春宮??此青苔色,秋帳含茲明月光。
4.出自《靈樹鋪夕夢》詩自置五色絲,色透縑囊過。
5.出自又如:紅色;綠色;雙色。
2.
女子的美貌。
1.出自《穀梁傳·僖公十九年》梁亡,自亡也,湎於酒,淫於色,心昏,耳目塞。
2.出自《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3.出自《水滸傳》雷橫坐在上面,看那婦人時,果然是色藝雙絕。
3.
情欲,性欲。參見“色欲”、“色情”。
1.出自《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
4.
臉色;表情。
1.出自《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2.出自《史記·商君列傳》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
3.出自《新唐書·宦者傳上·魚朝恩》每視學,從神策兵數百,京兆尹黎干率錢勞從者,一費數十萬,而朝恩色常不足。
4.出自《且介亭雜文·阿金》要煉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炸彈落于側而身不移!
5.
外表。參見“色仁行違”。
1.出自《漢紀·武帝紀一》色取仁以合時好,連黨類,立虛譽以為權利者,謂之游行。
6.
作色。生氣貌。
1.出自《左傳·昭公十九年》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者。
2.出自《論書》其人必赧然而愧,或艴然而色。
3.出自《大同書》或一言失體,或一事失檢,而彼此疑猜,不能情恕,不能理遣,小則色于面,大則發於聲。
7.
景象;光景。
1.出自《莊子·盜跖》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跖耶?
2.出自《晚春》詩誰收春色將歸去,慢綠妖紅半不存。
3.出自《鵝湖夜坐書懷》詩看花身落魄,對酒色凄涼。
4.出自《彷徨·在酒樓上》他的家倒還在,只是看去很有些晦氣色了,但這恐怕不過是我自己的感覺。
8.
履歷。古稱“腳色”。省稱“色”。參見“注色”。
1.出自《北史·盧愷傳》吏部預選者甚多,愷不即授官,皆注色而遣。
9.
種類。
1.出自《國子監論新注學官牒》伏請非專通經傳,博涉墳史,及進士五經諸色登科人,不以比擬。
2.出自《呂晉叔著作遺新茶》詩呂侯得鄉人,分贈我已幸。其贈幾何多?六色十五餅。
3.出自《黃昏的觀前街》匣內的茶食通明的映入行人眼里,似欲伸手招致他們去買幾色蘇制的糖食帶回去。
10.
古代教坊所屬部門的名稱。
1.出自《都城紀勝·瓦舍眾伎》舊教坊有篳篥部、大鼓部、杖鼓部、拍板色、笛色、琵琶色……雜劇色、參軍色。色有色長,部有部頭。
2.出自宋周密《武林舊事·干淳教坊樂部》列有雜劇色、歌板色、拍板色、琵琶色、簫色、嵇琴色、箏色、笙色、觱篥色、笛色、方響色、杖鼓色、大鼓色等。
11.
物質的成分(多指金銀)。
1.出自《儒林外史》他這銀子是九五兌九七色的,又是市平,比錢平小一錢三分半。
2.出自《盛世危言·鑄銀》按洋錢之質,皆非足色,各國所造,大半俱系九成。
12.
古人灼龜占卜,在龜甲上所呈現的氣色,即所謂兆氣。
1.出自《周禮·春官·占人》凡卜筮,君占體,大夫占色。
13.
佛教指一切可以感知的形質。
1.出自《金剛經·大乘正宗分》若有色,若無色。
2.出自《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出自《俱舍論》色者唯五根、五境及無表。
14.
特指和悅的臉色。
1.出自《詩·魯頌·泮水》載色載笑,匪怒伊教。
一定地域內由山水、花草、樹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現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觀賞的景象~點ㄧ~區ㄧ~宜人ㄧ秋天的西山,~格外美麗。
1.西晉滅亡后,晉元帝在江南重建晉王朝。過江人士至暇日相邀飲宴。大將軍周顗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見《晉書.王導傳》◇即以"風景不殊"悲嘆國土破碎或淪亡。
以自然景觀及村莊、都市為題材的繪畫。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山水畫本質上也是風景畫,但通常所說的風景畫,主要用于油畫、水彩畫等近代西方傳入中國的畫種。美術史上,風景畫是由人物畫的背景逐漸發展為獨立畫科的。
以自然景物為表現對象的攝影。一般可分自然風景、城市風景、工業風景、農業風景等。拍攝時要注意突出畫面主體,表達景物的立體感、空間感和環境氣氛。
散文。茅盾作。1941年發表。作品攝取延安生活中的幾個片斷,運用聯想、類比等藝術手法,借景寫人,以表現革命根據地軍民的新生活、新風采。
1.警報。
擋風沙的眼鏡,玻璃片的四周有棉紗、橡膠或塑料做成的罩子。
1.病名。指濕疹。
1.風度氣質。
1.疾風興起。用以形容迅疾。
1.見"風舉云搖"。
1.憑借風云飛騰而上。
2.比喻飛黃騰達。
1.風度,氣派。
2.文章的風采和法式。
1.颶風。
大風吹散殘存的浮云。比喻一下子消滅干凈。
1.指外界風﹑寒﹑濕氣侵入體內,逆行于上所致的疾病。
1.風流俊俏。
1.風中的樹枝。
1.指馬勒上隨風擺動的玉制裝飾品。
1.因風寒而致咳。
山口、街口、巷口等有風的地方身上出汗不要站在~上。
1.一族或一族的人。《詩.周頌.良耜》﹕"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鄭玄箋﹕"百室﹐一族也。"朱熹集傳﹕"百室﹐一族之人也。"一說指眾多的倉屋。參閱高亨《詩經今注》。
2.指眾多房屋。
3.百戶人家。百﹐舉成數。
1.見"百謫"。
1.老湯。指沸騰時間過長的水。沏茶無味。
1.書寫或刺繡各體"壽"字百個而成一大壽字的圖﹐祝壽之用。
1.眾獸。
1.見"百獸王"。
1.謂音樂和諧之聲感動群獸相率起舞。
1.指獅子。
1.見"百蔬"。
1.亦作"百疏"。
2.各種蔬菜。
1.猶言上百個。
1.一切順遂。
1.同"百依百隨"。
1.同"百依百隨"。
1.多方勸告﹑游說。
1.即百官。
2.指官員。
1.百般思索也不能理解。
1.見"百思不解"。
1.指非常危險的處境。亦謂處境非常危險。
1.形容生命極其危險﹐處于死亡的邊緣。
1.各官署。
1.王畿內諸臣采地之祭祀。亦泛指各種祭祀。
2.亦作"百?"。指極長或相當長的年月。
1.四百匹馬或四百輛車。駟﹐計算馬或車的單位;古代一車套四馬﹐故稱四馬為駟﹐亦稱一車為駟。
1.猶百日。
1.百年。指長時間。
2.終身;畢生。
3.死的諱稱。
1.切細的腌菜或醬菜的俗稱。
1.兒童頸臂上系的彩繩。浙江風俗﹐農歷五月五日﹐兒童頸臂縛以彩絲﹐云可以避邪延壽﹐名"百歲索"。
1.同"百年之約"。
1.縱橫交錯的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