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把)遮雨或遮陽光的用具,用油紙、綢、布、塑料等連綴在傘骨架上制成,中間有柄,可張可收。
2.
名詞
形狀像傘的東西。
3.
名詞
姓。
1.
“繖”的今字。
2.
特指傘蓋。古代一種儀仗物。長柄,圓頂,傘面邊緣有流蘇下垂。每以不同顏色標識官品高下。
1.出自《魏書·裴良傳》時有五城郡山胡馮宜都、賀悅回城等以妖妄惑眾,假稱帝號,服素衣,持白傘白幡,率諸逆眾,於云臺郊抗拒王師。
2.出自《隋書·禮儀志五》王、庶姓王、儀同三司已上、親公主,雉尾扇,紫傘。皇宗及三品已上官,青傘朱里。其青傘碧里,達於士人,不禁。
3.出自《儒林外史》人只看見他大門口,今日是一把黃傘的轎子來,明日又是七八個紅黑帽子?喝了來,那藍傘的官不算,就不由的不怕。
3.
由柄、骨、蓋三部分組成,可以張合的擋雨或遮陽的用具。
1.出自睡虎地 秦 墓竹簡《日書(甲種)》人過于丘虛,女鼠抱子逐人,張傘以鄉(向)之,則已矣。
2.出自《脫歸遇雨》詩略略煙痕草許低,初初雨影傘先知。
3.出自《火災》我們到航船埠,衣服給雨沾濕了,——很奇怪我和我的一家人都不曾想起帶雨傘這回事。
1.用艾灸頭頂,以表示虔誠或祈福。多為佛教徒所用。
1.亦作"然不"。
2.是與非,是與不是。
1.猶然(燃)臍。
1.猶焚膏。燒油脂。
1.中醫針灸經絡穴名之一。
1.猶是故;因此。
1.謂以桂作薪。亦形容物價昂貴。語本《戰國策.楚策三》"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
1.表示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后。
1.謂于密閉房中燃火升溫,令花冬季開放。
1.謂死灰復燃。
1.點火。
2.指點燃的火。
1.猶然則。
1.點燃火炬。
2.指已點燃的火炬。
1.指南朝宋顧歡燃糠照明﹑刻苦自學之事。
1.同意;應允。
1.點燃蠟燭。
2.指燃燒油脂之屬。
1.火燒眉毛。喻情勢非常急迫。
1.點燃蜜蠟。
1.點火以照明。
1.謂同意采納。
1.猶然后。
1.《后漢書.董卓傳》"呂布斬董卓,尸之于市。天時始熱,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臍中,光明達曙。"后以"然臍"為奸佞可悲下場的典實。
1.然而;尚且。
1.自然貌。
2.火熊熊貌。喻顏色紅艷。
1.猶唯唯諾諾。
1.猶然而。
1.亦作"?爇"。
2.燒毀。
1.石灰石。
1.猶然后。
1.雖然。
1.猶言主宰萬物。
1.見"然犀角"。
1.傳說點燃犀牛角可以照見水中之怪物。《晉書.溫嶠傳》"﹝溫嶠﹞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唐王績《游仙》詩之四"照水然犀角,游山費虎皮。"亦省作"然犀"。宋張孝祥《水調歌頭.和龐佑父》詞"剩喜然犀處,駭浪與天浮。"后亦以喻洞察幽隱。
1.許諾;信守諾言。
1.許諾;信守諾言。
1.謂半信半疑,猶豫不決。
1.猶而已。
1.亦作"?煴"。
2.謂用微火烘暖。
1.亦作"?藴火"。
2.謂燃火而儲之,以便溫。
1.贊同。
1.連詞。連接句子,表示連貫關系。猶言"如此,那么"或"那么"。
1.泛指點燃火炬﹑燈燭之屬。
1.見"髯鬢"。
1."髯參軍"的省稱。晉郄超為桓溫記室參軍﹐多髯,時人稱"髯參軍"◇用以稱記室參軍。
1.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龍?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后以"髯斷"謂皇帝仙逝。
1.多須的人。
1.謂須髯張開如戟。
1.即髯公。參見"髯公"。
1.亦作"髥?"。
2.胡須。
1.借指皇帝。
2.指虬枝盤曲的松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