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適合;依照。
2.
動詞
好似;如同。
3.
動詞
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較得失或高下)。
4.
介詞
用于比較,表示超過。
5.
動詞
表示舉例。
6.
動詞
〈書〉到;往。
7.
名詞
(Rú)姓。
8.
連詞
連詞。如果;假如。
9.
〈書〉附在形容詞或副詞后,表示情狀。
1.
隨順;依照。
1.出自《公羊傳·桓公元年》繼弒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2.出自《白虎通·嫁娶》女者,如也,從如人也。
3.出自《唐故監察御史衛府君墓志銘》聞南方多水銀丹砂,雜他奇藥,爊為黃金,可餌以不死……得藥,試如方,不效。
4.出自《西游記》龍王俱如號令。
2.
像;如同。
1.出自《詩·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2.出自《題湖邊莊》詩十里青山蔭碧湖,湖邊風物畫難如。
3.出自《贈緬甸友人》詩不老如青山,不斷似流水。
3.
及,比得上。
1.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2.出自《舉張惟素自代狀》臣所不如,輒舉自代。
3.出自《繆太翁遺稿序》序吾先人文莫如子。
4.
往,去。
1.出自《左傳·隱公六年》鄭伯如周,始朝桓王也。
2.出自《祭田橫墓文》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東京,道出田橫墓下。
3.出自《尊隱》大川修道,百寶萬貨,奔命涌塞,喘車牛如京師。
5.
遭遇,際遇。
1.出自《聊齋志異·葉生》淮陽葉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因於名場。
6.
奈。
1.出自《詩·唐風·綢繆》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2.出自《論語·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出自《論衡·自紀》仕路隔絕,志窮無如。
4.出自《霖雨苦多》詩自作潯陽客,無如苦雨何?
5.出自《硯瓦》詩淺薄雖頑樸,其如近筆端。
7.
相敵;抵擋。
1.出自《戰國策·宋衛策》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
2.出自《史記·匈奴列傳》單于自度戰不能如漢兵,單于遂獨身與壯騎數百潰漢圍西北遁走。
8.
應當。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天欲殺之,則如勿生。
2.出自《墨子·貴義》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
3.出自《大戴禮記·保傅》不習為吏,如視己事。
9.
不如。
1.出自《公羊傳·隱公元年》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
10.
猶乃,是。
1.出自《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出自《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詩初如遺宦情,終乃最郡課。
11.
農歷二月的別稱。
1.出自《爾雅·釋天》二月為如。
12.
表示舉例。
1.出自《六一詩話》太瘦生,唐人語也,至今猶以“生”為語助,如作么生,何似生之類是也。
2.出自《通明觀科判》下根覺大覺,又為三,如左。
13.
通“汝”。爾,你。
1.出自《書·洛誥》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東土。
2.出自《觀堂集林·洛誥解》如,而也;而,汝也。
3.出自《感傷》詩各任如曹命,那知吾輩心。
14.
通“挐”。交錯。
1.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田田相如,??镢株林。
15.
介詞。于。
1.出自《呂氏春秋·愛士》人之困窮,甚如饑寒。
2.出自《謁金門》詞休相憶,明日遠如今日。
3.出自《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小如員外三四十歲。
4.出自《一枝花·行樂》套曲醉醺醺過如李白,樂醄醄勝似陶潛。
16.
形容詞后綴。猶然。
1.出自《易·屯》屯如??如,乘馬班如。
2.出自《新唐書·崔玄??傳》玄??三世不異居,家人怡怡如也。
3.出自《墳·文化偏至論》顧於個人殊特之性,視之蔑如,既不加之別分,且欲致之滅絕。
17.
吐蕃國之行政單位名。
1.出自《中國通史》吐蕃……全國分為四個如,每如分上下二分如。
18.
佛教語。實相,如實之相。謂平等不變的理體。
1.出自《維摩詰經·菩薩品》如者,不二不異。
2.出自《通明觀科判》生滅即空無異名上如。
19.
姓。三國時有如淳。見唐顏師古《漢書敘例》。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如氏,桓譚新論有道人如子禮?!稘h書》長安富人如氏。又有如羅氏,改為如氏。
20.
副詞。將要。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
21.
副詞。猶乃,這才,然后。
1.出自《大戴禮記·少間》臣之言未盡,請盡臣之言,君如財之。
22.
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假如,如果。
1.出自《詩·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2.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3.出自《資治通鑒·漢元帝永光五年》如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之奸因時而動,以亂國家。
23.
連詞。表示承接關系。而;就。
1.出自《詩·小雅·車攻》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2.出自《韓非子·五蠹》民之故計,皆就安利如辟危窮。
3.出自《鹽鐵論·世務》見利如前,乘便而起。
24.
連詞。表示轉折關系。至于;卻。
1.出自《書·舜典》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
2.出自《荀子·儒效》鄉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也。
25.
連詞。表示并列關系。和,與。
1.出自《儀禮·鄉飲酒禮》公如大夫入。
26.
連詞。表示選擇關系。或者。
1.出自《論語·先進》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2.出自《論語·先進》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3.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予秦地如毋予,孰吉?
1.邊際。
1.剛猛粗率貌。
2.不順貌。
1.亦作"畔換"。亦作"畔渙"。
2.跋扈,專橫暴戾。
3.取舍;求取。
4.違離,改易。
1.背約。畔,通"叛"。
1.猶叛心。
1.一種有襯里的對襟夾衣。
1.猶袢暑。
1.悶熱溽暑。
1.猶溽暑,炎暑。
1.《詩.墉風.君子偕老》"是紲袢也"毛傳"絺之靡者為縐,是當暑袢延之服也。"按,袢延,疊韻連語,漢時常語。其義有三說(1)謂暑熱之氣??追f達疏"紲袢者,去熱之名,故言袢延之服,袢延是熱之氣也。"宋曾幾《秘省避暑抵暮乃出》詩"蝸廬何以度袢延,竟日蓬山一洗前。"(2)謂以衣揩摩汗澤。段玉裁曰"袢延迭韻,如方言之襱裷,漢時有此語……揩摩之意。外展衣,中用縐絺為衣,可以揩摩汗澤,故曰褻袢。"見《說文解字.衣部》"袢"字注。(3)形容衣服縱弛﹑寬舒。俞樾曰"袢延,猶伴奐也?!毒戆ⅰ菲?伴奐爾游矣',箋云'伴奐,自縱弛之意'……當暑袢延之服,謂當暑自縱弛之服也。"見《群經平議.毛詩一》。
1.溽暑,悶熱。
1.宋代的一種掛在頸項間,用來摟起衣袖方便操作的工具。
1.指宋代專門從事出賣或修理襻膊的手藝人。
1.系衣裙的帶。
2.指扣住紐子的套和衣物上用來系結的帶子。
1.又稱肩輿。古代一種由人扛抬的代步工具。用于老人乘坐或朝廷優禮老病大臣。因其以皮為襻而扛之,故稱。
1.臃腫﹐肥大。
1.脹大;浮腫。
1.雨雪盛貌。
1.謂恩澤廣泛流布。
1.水勢盛大貌。
2.比喻其它事物氣勢盛大﹐四向擴散。
3.混同。
1.同"滂沱"。
2.雨大貌。
3.形容淚或血等流得多。
4.廣大貌;充溢貌。
5.形容豐盛。
1.廣泛布施。
1.洪水泛濫貌。
1.廣大。
1.涌集;匯合。
1.象聲詞。擊水聲。
1.東漢范滂之母。范滂陷黨錮之禍自詣獄就死。母勉之曰"汝今得與李(李膺)杜(杜密)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見《后漢書.黨錮傳.范滂》。
1.澎湃。波浪相擊聲。
1.水流大貌。
2.形容淚﹑血等流得多。
1.同"滂沛"。
2.水流廣大貌。
3.雨大貌。
4.喻恩澤廣大。
1.澆灌。
1.謂廣泛布施恩澤。
1.雨大貌。
2.形容淚或血等流得多。
3.水流廣遠貌。
4.充溢貌。
5.形容豐盛。
1.眾多而廣大。
1.大雨。
2.比喻浩蕩的恩澤。
1.龐雜﹐駁雜。
1.拉雜荒誕。龐,用同"庬"。
1.龐兒,臉龐。
1.亦作"龎兒"。
2.臉龐。
1.見"龐鴻"。
1.亦作"龐洪"。
2.渾然宏大。古人以天體未形成之前,宇宙渾沌一體稱為"龐鴻"。
1.宏大深厚。
1.猶言大福。
1.猶雜亂。龐,用同"庬"。
1.粗大肥壯貌。
2.鼓聲。
1.高大的樣子。
1.亦作"龎然大物"。
2.形容體積大而笨重的東西◇多用來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實際卻很脆弱的東西。
1.《三國志.蜀志.龐統傳》"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后因以"龐統驥"為稱頌治世之才的典實。
1.拉雜的話。龐,通"庬"。
1.謂普遍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