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軟(跟“剛”相對)。
2.
動詞
使柔軟。
3.
形容詞
溫和;不強烈(跟“剛”相對)。
4.
名詞
(Róu)姓。
5.
動詞
〈書〉安撫。
1.
草木始生;幼嫩。
1.出自《詩·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2.出自《魚溝懷家》詩柳嫩桑柔鴉欲乳,雪消冰動麥初齊。
3.出自《一枝花·不伏老》套曲花攀紅蕊嫩,柳折翠條柔。
2.
軟;弱。與“剛”相對。
1.出自《易·坤》坤至柔,而動也剛。
2.出自《莊子·天運》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
3.出自《后漢書·臧宮傳》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
4.出自《吳農備荒議上》又謂晚稻粒柔以肥,良于早收粒剛之秈稻,故兌白糧之漕,必須晚稻。
3.
指柔軟之物。
1.出自《詩·大雅·蒸民》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
2.出自《擬古詩》折柔將有贈,延意千里客。
3.出自《城南聯句》脫實自開坼,牽柔誰繞縈?
4.
柔化;使變弱。
1.出自《莊子·在宥》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
2.出自《古離別》詩春芳役雙眼,春色柔四支。
3.出自《勘估寶山縣海塘工程折》舊塘本嫌陡直,收分過少,不足以柔潮勢。
5.
溫和;溫順。
1.出自《禮記·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
2.出自《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且夫牛馬維婁,委己者也,而柔焉。
3.出自《女史箴》婦德尚柔,含章貞吉。
4.出自《北齊書·蘭陵王孝瓘傳》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
6.
懷柔,安撫。參見“柔遠能邇”。
1.出自《左傳·文公七年》叛而不討,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懷?
2.出自《蝦鱔篇》高念翼皇家,遠懷柔九州。
3.出自《金史·李石傳》北俗無定居,出沒不常,惟當以德柔之。
4.出自《中秋嶰筠尚書招余及關天培飲沙角炮臺眺月有作》詩大宣皇威震四裔,彼伏其罪吾乃柔。
7.
浸漬;潤澤。參見“柔麻”。
1.出自《禮記·內則》搗珍,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脢,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孰出之,去其??,柔其肉。
2.出自《國語·鄭語》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
3.出自《淮南子·說山》厲利劍者,必以柔砥。
4.出自《酬鄭從事宴望海亭》詩欲將滑甘柔藏府,已被郁噎沖喉嚨。
8.
靈活,靈巧。
1.出自《莊子·山木》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9.
侯國名。漢瑯邪郡有柔國。在今山東省臨沂市境內。見《漢書·地理志上》。
1.出自《漢書?地理志》(瑯琊郡)縣五十一:……柔,侯國。
10.
姓。西夏有柔思義。見《金史·交聘表下》。
1.出自《金史?交聘表下》夏武節大夫柔思義、宣德郎焦思元等賀天壽節。
1.歌曲名。
1.遠行。
1.安置。《公羊傳.哀公六年》"景公死而舍立,陳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何休注"于諸,置也,齊人語也。"一說"諸"語中助詞,見劉淇《助字辨略》卷一。
1.在此。
2.于今,至今。
3.當今,今世。
1.吁嗟;嘆息。
1.謂天生動物賦予齒就不賦予角。比喻事物無十全十美。
1.見"予沖人"。
1.即予沖人。
1.予告和賜告。
1.賜予和剝奪。
2.引申為賞罰。
3.裁決,裁奪。
4.褒貶。
賜予和剝奪予奪生殺|予奪也,險易也,利害也,開閉也,殺生也,謂之決塞。
1.《周禮.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奪﹑生﹑誅(責備)等權力◇因以"予奪生殺"泛指帝王掌握的賞罰生死大權。
1.漢代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員依例給以在官休假的待遇,謂之予告。告,休假。
2.后代凡大臣因病﹑老準予休假或退休的都叫予告。
1.亦作"予句"。
2.謂皇帝或其指定的大臣用朱筆在判處死刑者的名字上畫勾以示批準。
1.準予辭官回家。
1.見"予勾"。
1.給予決定或裁決。
1.指漢明帝永平三年所用的郊廟音樂《大予樂》。
1.指自己所愛的人。
1.古代帝王對先王或長輩的自稱。
2.常人對先輩﹑長者的自稱。
1.給喪假。
1.從我處取求。
2.引申為任意索取。
3.猶言隨心所欲。
1.亦作"予取予奪"。
2.從我處掠取。
1.自以為圣人,謂自夸高明。
1.古代天子勖勉大臣進諫之詞。言我有過失,你應匡正。
1.古代帝王對先王或長輩的自稱。《書.泰誓上》"肆予小子發﹐以爾友邦冢君﹐觀政于商。"《詩.周頌.閔予小子》"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又為天子居喪時的自稱。
2.常人對先輩﹑長者的自稱。
1.自謂英雄。
1.古代帝王的自稱。
1.給以。
1.自謂聰明。
1.淵博豐富。
2.優美而充實。
3.充足,富厚。
1.厚加賞賜。
2.優厚的賞賜。
1.優越崇高。
1.博洽而精深。
2.謂宏博深遠。
1.寬容謹慎。
1.亦作"優升"。
2.榮升,升職。
1.有利于生存者。
2.生育的孩子素質優良。
1.優越,優良。
2.取勝。
3.指勝利。謂勝過他人他方。
4.優惠。
5.優點,長處。
1.指生物在生存競爭中,競爭力強者取勝,得以生存;競爭力弱者失敗,被淘汰。這是達爾文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被錯誤地應用到人類社會上來。
1.春秋晉國優人。曾助晉獻公夫人驪姬殺害太子申生。事見《國語.晉語一》﹑《韓非子.備內》。
2.春秋齊國優人。
1.謂富裕。
1.謂學有余力,然后可以作官。語本《論語.子張》"學而優則仕。"
2.指勝任職務,并有余力。
1.能壓倒對方的有利形勢。
2.指超過同類事物中其他情況的形勢。
1.優異,特別好。
1.即優曇缽花。
1.梵語的音譯。又譯為優曇﹑優曇華﹑優曇缽羅﹑優缽曇華﹑烏曇跋羅。即無花果樹。產印度,我國云南等地亦有生長。其花隱于花托內,一開即斂,不易看見。佛教以為優曇缽開花是佛的瑞應,稱為祥瑞花。
1.優曇缽花如蓮花十二瓣,一開即斂。比喻事物或景象稍現即逝,難得見到。語出《法華經.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花時一現耳。"
1.即阿育王。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國王。曾大力推廣佛教,建筑塔寺。傳布佛經。
2.借指古印度。
1.猶孌童。美好的童子。
2.賣藝的童子,指年幼的優伶。
1.由頭,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