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書上指金絲猴。
2.
名詞
哺乳動物,體小尾長,是最小的猿猴類。性格活潑溫順,易馴養,產于中美和南美。也叫絹毛猴。
1.
動物名。即金絲猴。
1.出自《石龕》詩我后鬼長嘯,我前狨又啼。
2.出自《埤雅·釋獸》狨,蓋猿狖之屬,輕捷善緣木,大小類猿,長尾,尾作金色,今俗謂之金線狨者是也。生川峽深山中,人以藥矢射殺之,取其尾為臥褥、鞍被、坐毯。
3.出自《聊齋志異·黑獸》如獼最畏狨,遙見之,則百十成群,羅而跪,無敢遁者。
2.
指狨皮墊鞍。
1.出自《次韻宋楙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觀翰林公出游》金狨系馬曉鶯邊,不比春江上水船。
2.出自《鐵圍山叢談》國朝之制,待制、中書舍人以上,皆坐狨。
3.出自《老學庵筆記》又往往以特恩賜金帶,朝路混淆,然猶以舊制不敢坐狨。
3.
貶詞。
1.出自《醒世姻緣傳》不知那里弄了這等一個狨將,他在此日日乞哀,說他是撫院老爺標下的甚么中軍。看他的狨腔一定是個火頭軍。那有這等個狨食杭杭做得中軍之理!
1.指古文字。借指古雅的書法。
1.即蝌蚪書。
蛙或蟾蜍的幼體,黑色,橢圓形,像小魚,有鰓和尾巴。生活在水中,用尾巴運動,逐漸發育生出后肢、前肢,尾巴逐漸變短而消失,最后變成蛙或蟾蜍。
1.古文字體的一種。筆畫多頭大尾小﹐形如蝌蚪﹐故稱。
1.見"蝌蚪文字"。
1.蝌蚪書。
1.見"蝌斗篆文"。
1.大醉貌。
2.輕率冒失。
1.光著身子。髁,通"裸"。
1.用以稱有殼的海貝。指蛤蜊。
2.用以稱有殼的海貝。指貽貝。通常指其肉﹐俗稱淡菜。
1.帶硬殼的果品。
1.亦作"殻殻"。
2.誠篤貌。
3.中空貌。
4.象聲詞。
〈方〉架子豬。
1.佛教語。指人的軀殼。
1.即架子豬。
1.猶殼族。
1.硬封面。
1.指貝類﹑介類等有殼動物。
1.咳嗽喘息。
1.孩兒。咳,通"孩"。
1.哆嗦,發抖。
1.久患咳嗽的人。
1.磕磕巴巴。形容聲音常常中斷,不流暢。
1.咳嗽病的一種。因氣逆而作咳。
1.分離聚合。
1.高峻深邃貌。
1.亦作"睽閑"。
2.離別;阻隔。
1.久別;遠別。
1.分離;離散。
1.乖異獨處。
1.反目;翻臉。
1.分離隔斷。
1.猶違時。
1.眼眶凹陷的樣子。亦指眼眶凹陷的異族人。
1.離散。
1.差錯;背違。
2.分隔;離別。
1.違逆;違反。
1.見"睽間"。
1.乖離;分離。
1.瞻仰;仰望。
1.心懷離異疑懼。
〈書〉(意見)不合。
1.離別阻隔。
1.一種毒蛇。有黑斑蝰﹑白蝰﹑青蝰等種類。
1.高亢顯露貌。
1.即王瓜。
1.亦作"騤駬"。
2.良馬名。周穆王八駿之一。
1.見"騤耳"。
1.指駿馬。
1.指駿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