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快步行走。
2.
動詞
趨向;歸向,情勢向著某方面發展、進行。
3.
古同“促”(cù)。
4.
動詞
迎合,追求。
1.
亦作“趍”。
2.
古代的一種禮節,以碎步疾行表示敬意。
1.出自《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2.出自《孔子家語·困誓》子貢趨而進曰:“敢問何謂也?”
3.出自《史記·蕭相國世家》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4.出自《舊唐書·忠義傳下·李源》寺之正殿,即憕之寢室,源過殿必趨,未嘗登踐。
5.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吳宣教〕急急趨上前去唱個肥喏。
3.
奔赴,投身。
1.出自《韓非子·難一》憂天下之害,趨一國之患,不避卑辱謂之仁義。
2.出自《新唐書·魏元忠傳》今舍必禽之弱,而趨難敵之強,非計也。
4.
追求;追逐。
1.出自《管子·宙合》為臣者不忠而邪,以趨爵祿。
2.出自《江上》詩補敗今誰恤?趨生我自羞。
3.出自《五雜俎·物部四》后世欲其(指墨)發光,欲其香,又欲其堅,故造作百端,淫巧遝出,價侔金玉,所謂趨其末而忘其本者也。
5.
向;趨向。
1.出自《漢書·欒布傳》上召布罵曰:“若與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獨祠而哭之,與反明矣。趣亨之。”方提趨湯,顧曰:“愿一言而死。”
2.出自《憩楹塘驛》詩自是筍輿趨北去,薰風不是不南來。
3.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同趨大路欣何極,共入天堂福自攸。
4.出自《詩與批評·時代的鼓手》這感覺的愈趨細致,乃是感情愈趨脆弱的表征。
6.
歸附;趨附;迎合。
1.出自《墨子·非命上》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
2.出自《漢書·田鼢傳》鼢雖不任職,以王太后故親幸,數言事,多效,士吏趨勢利者皆去嬰而歸鼢。
3.出自《人物志·材理》論仁義,則弘詳而長雅;趨時務,則遲緩而不及。
4.出自《庭楸》詩權門眾所趨,有客動百千。
5.出自《答張仲杰書》若夫趨上而虐下,借眾命以易一身,流血刻骨而求干濟之譽,今之所謂能吏,古之所謂民賊也。
6.出自《古詩十九首釋》“自相”是說貴人只找貴人,不把別人放在眼下……他們的來往無非趨勢利、逐酒食而已。
7.
遵循;遵行。參見“趨令”。
1.出自《啟事上奉寧軍陳侍郎》幼趨先訓,苦心為文,十年余矣。
2.出自《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視時勢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變更天下之弊法,以趨先王之意,甚易也。
3.出自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我等同為上帝之子女,以子女而趨父事,自是份所當然,理所宜然。
8.
節奏,節拍。
1.出自《淮南子·俶真訓》足蹀陽阿之舞,而手會《綠水》之趨。
9.
古樂府大曲的尾聲。
1.出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序》諸調曲皆有辭有聲,而《大曲》又有艷有亂……艷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后。
2.出自《升庵詩話·樂曲名解》趨與亂在曲之后,與《吳聲》之送,若今之尾聲。
10.
通“取”。
1.出自《淮南子·人間訓》趨舍不同,逆順在君。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需部》趨〔假借〕為取。《史記·伯夷傳》:“趨舍有時。”
11.
疾行;奔跑。
1.出自《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2.出自《公羊傳·桓公二年》殤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趨而救之,皆死焉。
3.出自《淮南子·兵略訓》獵者逐禽,車馳人趍,各盡其力。
4.出自《夷堅丁志·京西田中蛇》聞屋側喀喀作聲,趨而視,則有蛇踞屋上。
12.
為追趕。
1.出自《呂氏春秋·必己》於是相與趨之,行三十里,及而殺之。
1.漢劉向《說苑.君道》"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順道,故使然焉,君王何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也。'"后以喻為政寬仁。
1.指官吏剛到任所。
2.現多比喻剛到工作的地方。
1.同"下車伊始"。
1.謙詞。猶下風。
2.比喻隨從的地位。
3.謂凡庸,塵俗。
1.臣對君的謙稱。
2.品德卑劣的臣子。
1.謙詞。指本人的心思﹑想法。
1.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后宮中地位低下的姬侍。
2.泛指姬妾。
3.下列;下位。亦泛指地位卑下者。
4.指后苑。
1.下等的馬。比喻庸劣的人才。
1.停駐;休憇。
2.接待行人的酒食。
3.指贈給行人的川資或禮物。
1.稱日落之時。
1.下等的膳食。
1.住所;臨時歇息的地方。
2.指監獄。
1.配角。
1.謂向下垂掛。
1.具供詞。
1.見"下次小的"。
2.緊接著本次以后的一次。
1.猶言下次小的。指仆役。
1.指仆役。
1.元代對仆役的稱呼。
1.支取一部分之后還存若干數目。
1.追求財利。
2.古時婚禮,男家使媒人向女家求婚,叫下達。
3.以私事陳達于君。
4.向下發布或傳達。
1.古代的職官名。周王室及諸侯各國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1.人體部位名。在臍下的叫下丹田。
1.鳥類或爬行動物產卵。
2.比喻飛機投彈。
1.間道,小路。
2.猶下策。
3.下流,不正經。
1.亦作"下的"。
2.舍得;忍心。
1.猶言過得去。
1.亦作"下的手"。
2.謂忍心下毒手。
1.謂德之下者。
1.見"下得"。
1.見"下得手"。
1.據《周禮》,天子有事會諸侯,則在郊外筑壇以發布政事。壇之階有三層,分為上中下三等。由地而上,其第一層為下等,乃位次之低者。
2.等級低的;地位卑下的。
3.指低級庸俗,不高雅。
1.品性不好的人。
2.地位卑下的人。
1.猶下土,天下。
2.瘠地;下等的土地。
1.下等;劣等。
1.分店,支店。
1.謂人民有沉溺之患。語出《書.益稷》"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孔穎達疏引鄭玄注"昬,沒也;墊,陷也。禹言洪水之時,人有沒陷之害。"亦指人民陷于苦難之中。
2.被水淹沒。
1.喻設計謀。
1.低沉的樂調。
2.指流俗的樂調。
1.同"下碇"。
1.下聘。舊式婚姻定婚時男方給女方聘禮。
2.付出定金。
1.見"下碇"。
1.亦作"下椗"。
2.謂船只停泊或靠碼頭。
1.唐代對外洋商船靠岸停泊所征的稅。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擇地別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鎬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陽故城)為下都。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五"《洛誥》序云'周公往營成周',則成周乃東都總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陽,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時會諸侯則虛之,下都則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晉都洛陽,東晉稱建業(今江蘇南京市)為下都。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墻。"(3)北齊都鄴,以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為下都。見《太平御覽》卷一五五引《晉書》。(4)北宋都開封,以洛陽為下都。
2.神話傳說中稱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1.謂世俗之垢濁。
2.謂垢濁之風浸染于下。
1.指東西的下面一頭。
1.判決。
1.作出判斷。
1.脊椎動物的下顎骨,又稱下頜。
2.多數節肢動物口器的第二對附肢,也稱"小顎"或"下腮"。生在口兩旁的下方,是攝取食物﹑幫助咀嚼的器官。形狀很小,長有很多短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