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卷曲;彎曲。
1.出自《禮記·喪大記》凡陳衣不詘,非列采不入,??绤纻不入。
2.
折服;屈服。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
2.出自《新唐書·韓思復傳》調梁府倉曹參軍,會大旱,輒開倉賑民。州劾責,對曰:“人窮則濫,不如因而活之,無趣為盜賊。”州不能詘。
3.出自《見鳥為貍奴所攫食而嘆之用梅村集中松鼠韻》縶之欄楯間,試以詘其力。
4.出自《訄書·哀清史》夫國史詘於人主,首施俯仰,無奈之何。
3.
冤枉;委屈。
1.出自《呂氏春秋·雍塞》宋王因怒而詘殺之。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詘殺之。
2.出自《漢書·孫寶傳》身詘何傷?
4.
受壓抑。
1.出自《〈王梅芳時義〉序》梅芳初發解山東,為第一人。及試南宮,即此文也,乃數詘有司,至是方舉進士。
2.出自《光復軍志》民國二年,東南事起,同盟會舊人亦驟詘於時,于是始言政治革命者復張焉。
5.
卑屈恭敬貌。
1.出自《禮記·祭義》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詘,其進之也敬以愉。
2.出自《讀書雜志·荀子一》“修身”《祭義》曰: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詘,固也。詘,卑詘也。固,倨也。
6.
言語鈍拙。
1.出自《史記·李斯列傳》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
2.出自《楚辭·王逸〈九思·疾世〉》嗟此國兮無良,媒女詘兮謰謱。
7.
窮盡。
1.出自《管子·國蓄》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
2.出自《感事贈張天如(溥)虎丘》詩寥廓相逢處,金閶氣正秋。誰疑吾道詘,偏系客心愁。
8.
特指力窮。
1.出自《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於是楚王乃弭節徘徊,翱翔容與,覽乎陰林,觀壯士之暴怒,與猛獸之恐懼,徼??受詘,殫睹眾物之變態。
9.
短縮;缺少。
1.出自《周髀算經》往者詘,來者信也,故屈信相感。
2.出自《徐霞客游記·江右游日記》蓋龜峰巒嶂之奇,雁宕所無,但詘水觀耳。
3.出自《革大戶行召募疏》民貧矣,國安得富?私費多而公賦詘,此必至之數也。
10.
聲音戛然而止貌。
1.出自《禮記·聘義》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
2.出自《小童薛陽陶吹觱篥歌》翕然聲作疑管裂,詘然聲盡疑刀截。
3.出自《沈氏〈弋說〉序》簡者數語,詘然委盡,無復費詞。
4.出自《鄒硯銘》詘然兮雖其聲,塊然兮雖其顏,而硁硁之節兮卒以完。
11.
副詞。反而。
1.出自《戰國策·秦策四》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眾,兵革之強,一舉眾而注地於楚,詘令韓魏歸帝重於齊,是王失計也。
12.
姓。漢代有詘強。見《萬姓統譜·勿韻》。
1.出自《萬姓統譜?勿韻》詘,漢詘強。見《印藪》。
1.筋脈痙攣。
1.亦作"?驂"。
2.小馬的別名。一說古駿馬名。即騕褭。
1.亦作"裊亸"。
2.搖曳下垂貌。
1.亦作"裊裊"。
2.纖長柔美貌。
1.亦作"裊繞"。
2.猶繚繞。
1.亦作"裊絲"。
2.香灰的別稱。
1.見"憄惶"。
1.亦作"憄偟"。
2.忙亂,慌張。
1.亦作"躓礙"。
2.使人絆跌的障礙。
1.見"躓硋"。
1.顛沛困頓。
1.絆倒。比喻遭受挫折。
1.絆倒。
2.引申為障礙。
1.語本古逸《堯戒》詩"戰戰栗栗,日謹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于垤。"比喻稍不經意,便遭蹉跌。
1.失足跌倒。
2.指倒斃。
3.謂處境困難。
4.挫辱。
1.躓礙。
1.絆倒。比喻遭受挫折而失敗。
1.跌倒。
1.顛仆牽絆。比喻境況很不順利。
1.不得意的士人。
1.躑躅,徘徊。
1.謂背誦不流利,出現停頓或漏字。
1.水流激蕩貌。
2.疾行貌。
1.蠻橫兇暴。
1.剔抉辨明。
1.指陳讖書。
1.鼓聲。
1.揭露。
1.責罰。
1.揭露隱秘的壞事。
1.揭露舉發隱秘的奸人和壞事。
1.檢舉揭發。
1.亦作"擿觖"。
2.挑剔。
1.見"擿抉"。
1.猶割裂。
1.丟棄。
1.搜索。
1.詰問;責問。
1.猶核對。
1.密告。
1.見"擿埴索涂"。
1.亦作"擿植索涂"。亦作"擿埴索途"。
2.謂盲人以杖點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
1.見"擿埴索涂"。
1.見"擿埴索涂"。
1.繁細地列舉。
1.亦作"觮縷"。
2.猶言彎彎曲曲。
3.謂詳述。
4.指事情的原委。
1.說話嘮叨。
2.謂事情麻煩,繁瑣。
1.亦作"觮z"。
2.形容詳細陳述。
1.丘陵之中。亦指山灣里。
從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塔科特。因翻越喀喇昆侖山脈,又稱喀喇昆侖公路。全長1036千米,中國境內喀什至紅其拉甫達坂口岸長420千米。1979年建成通車。是聯系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國際公路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