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山勢高而陡。
2.
形容詞
形容嚴厲。比喻剛直嚴峻。
3.
形容詞
形容輕微的寒冷。形容寒風刺骨。
1.
亦作“陗”。
2.
陡直;高峻。
1.出自《楚辭·九章·悲回風》上高巖之峭岸兮,處雌蜺之標顛。
2.出自《史記·李斯列傳》夫樓季也而難五丈之限,豈跛牂也而易百仞之高哉?峭塹之勢異也。
3.出自《過始寧墅》詩巖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
4.出自《清涼寺白云庵》詩庵云作頂峭無鄰,衣月為衿靜稱身。
3.
陡峻的山。
1.出自《演慎論》夫據圖揮刃,愚夫不為;臨淵登峭,莫不惴栗。
2.出自《題石甕寺》詩蘚壁松生峭,龕燈月照空。
3.出自《觀王氏雪圖》詩想有幽人遺世事,獨臨青峭倚長松。
4.
嚴峻,苛刻。
1.出自《韓非子·五蠹》故明王峭其法而嚴其刑也。
2.出自《四子講德論》宰相刻峭,大理峻法。
3.出自《文心雕龍·奏啟》術在糾惡,勢必深峭。
4.出自《新唐書·東夷傳·高麗》其治,峭法以繩下,故少犯。
5.
尖利。
1.出自《除夜》詩寒猶近北峭,風漸向東生。
2.出自《唐寺丞知南雄》詩逆水春風峭,孤舟掛席輕。
3.出自《桃花扇·寄扇》炭冷香消,人瘦晚風峭。
6.
形容詩文立意或遣詞造句奇險、挺秀。
1.出自《寄贈許璋少府》詩詩句峭無敵,文才清有余。
2.出自《寄慎伯筠》詩多為峭句不姿媚,天骨老硬無皮膚。
3.出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昌黎取其渾,柳州取其峭。
7.
俊俏。參見“峬峭”。
1.出自《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詩蕤賓掩抑嬌多怨,散水玲瓏峭更清。
2.出自《傳花枝》詞解刷扮,能??嗽,表里都峭。
8.
用同“悄”。參見“峭底”、“峭然”。
1.出自《祖堂集·洞山和尚》其僧去涅槃堂裏,兩人對坐,說話一切后,當胸合掌,峭底便去。
2.出自《祖堂集·洞山和尚》病僧曰:“若與摩,則珍重。”峭然便去。
3.出自《祖堂集·洞山和尚》至夜間,於大愚前說《瑜伽論》,譚唯識,復申問難。大愚畢夕峭然不對。
1.口中涎唾多。
1.見"涎涎瞪瞪"。
1.亦作"涎涎鄧鄧"。
2.說話時口沫飛濺的樣子。
3.貪饞的樣子。
4.迷迷糊糊;糊里糊涂。
1.厚著臉皮胡言亂語,撒賴。
1.流出美玉,吐出珍珠。比喻水花四濺的美麗景象。
1.文雅。
1.亦作"嫻靜"。
2.文雅安詳。
3.幽靜。
1.可以移動的樓車。
1.古代計時的漏壺。因水隨時移而持續滴注,故稱。指時間。
2.指漏壺滴水聲。
1.亦稱"行漏輿"。
2.古代裝有計時器械的輿車。
1.見"行漏車"。
1.道上的露水。
2.《詩.召南》有《行露》篇,敘述女子堅決拒絕逼婚,不為強暴所污◇因以為女子守貞自誓的典實。
1.可以移動的小火爐。
1.行船。
1.拒敵的大盾。天子出行時的一種儀仗。
1.猶行賄。
1.道路。
2.路人。
1.行路艱難。亦比喻處世不易。
2.樂府雜曲歌辭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情別意。原為民間歌謠,后經文人擬作,采入樂府。南朝宋鮑照《擬行路難》十九首及唐李白所作《行路難》三首都較著名。
1.過路人。亦比喻不相關的人。
1.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1.猶行刑。特指執行死刑。
1.出行的伴侶。
1.旅客。
2.出行;旅行。
3.即行李。
1.猶往來,交往。
2.行走。
1.運行的規律。
1.指系船的繩索。
1.生平事跡的梗概。
2.記述死者生平概略的文字。
1.行進的車輪。亦代稱行進中的車子。
1.謂定罪。
1.成行排列。
1.攔阻人馬通行的木架。一木橫中,兩木互穿以成四角,施之于官署前,以為路障。俗亦稱鹿角,古謂梐枑。清末明初時,衙署及大第宅門旁猶有設者,俗呼拒馬叉子。
1.行走不止;遠行。
1.指脈搏。
1.行陣銜枚。指征戰之事。《詩.豳風.東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鄭玄箋"亦初無行陣銜枚之事。"一說橫銜口枚。參閱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1.往來作媒妁的人。
2.謂說合婚姻。
1.指出行人的衣衫。
1.獻媚。
1.圍棋法,隔一路叫行門。
2.佛教語。謂修道境界。
1.走入迷途。
1.賜糜粥。謂行仁政。語出《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
1.見"行秘書"。
1.唐太宗對虞世南的美稱。唐劉餸《隋唐嘉話》卷中"太宗嘗出行,有司請載副書以從,上曰'不須。虞世南在此,行秘書也。'"后用以泛稱博聞強記的人。
1.形容極度疲倦無精神。
1.帽名。清時伍長﹑壯丁戴的特制的綿帽。
1.天子巡幸或大軍出征臨時所立的廟。
1.謂追逐名聲。
1.指文字或詩文。
1.巡察樹木。
1.出行使用的帳幕。
1.比喻將近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