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拉著使行走或移動。
2.
動詞
涉及;連累。
3.
動詞
纏連,掛念。
4.
名詞
(Qiān)姓。
1.
亦作“撁”。
2.
指牛、羊、豕。
1.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
3.
帶領;引導。參見“牽帥”、“牽率”。
1.出自《憶書》適有小婢,其父母居城,有訛言於其父母者,稱婢已為翁殺死,其父母故牽多人來爭鬧也。
4.
引。
1.出自《世說新語·方正》酒酣后,劉牽腳加桓公頸,桓公甚不堪,舉手撥出。
2.出自《和韋承慶過義陽公主山池》綰霧青條弱,牽風紫蔓長。
3.出自《長江萬里圖》詩煙波草色時牽恨,風雨猿聲欲斷腸。
5.
掛;牽掛。
1.出自《晉書·五行志中》庾亮初鎮武昌,出至石頭,百姓於岸上歌曰……“庾公初上時,翩翩如飛鳥。庾公還揚州,白馬牽流蘇。”
2.出自《紅旗譜》還有我,還有你姐姐哩!心上牽你,孩子!
6.
牽連;牽涉。參見“牽復”。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夫人在陽時則舒,在陰時則慘,此牽乎天者也。
2.出自《聊齋志異·陳錫九》少間,村人畢集,共詰之,始知郡盜所牽。
3.出自《書信集·致王冶秋》講文學的著作,如果是所謂“史”的,當然該以時代來區分,“什么是文學”之類,那是文學概論的范圍,萬不能牽進去。
7.
牽累。
1.出自《擬東城一何高》詩曷為牽世務,中心若有違。
2.出自《招陶別駕家陽華作》詩無或畢婚嫁,竟為俗務牽。
3.出自《陀螺》前月我去拜望她,覺得出家人實在可羨,清閑自在,無牽無累。
8.
牽制。
1.出自《管子·法法》令出而不行謂之牽。
2.出自《能改齋漫錄·記事一》久之,乙既有室,不令,日咻其夫使叛其兄。乙牽于愛而聽之。
3.出自《明史·忠義傳二·龔萬祿》崇明謀犯成都,憚萬祿牽其后,遣部將張令說降。
9.
拘泥。
1.出自《韓非子·奸劫弒臣》此三人者,皆明於霸王之術,察於治強之數,而不以牽於世俗之言。
2.出自《史記·六國年表》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
3.出自《謝秋賦試官啟》不泥於古,不牽於今。
10.
古地名。
1.出自《春秋·定公十四年》公會齊侯、衛侯于牽。
11.
姓。漢有兗州刺史牽顥。見《后漢書·皇甫規傳》。
1.出自《廣韻?先韻》牽,姓。
12.
拉,挽。
1.出自《書·酒誥》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
2.出自《西征賦》商法焉得以宿,黃犬何可復牽。
3.出自《蝶》詩翅輕於粉薄於繒,長被花牽不自勝。
4.出自《家》她回過頭去,正看見瑞玨牽了海臣走過來。
1.見"上交"。
1.呈送。
2.把收入的財物﹑利潤或節余等繳給上級。
1.古代外交使團的副使或軍政長吏的高級助理。
1.謂加冠。古代男子成年(二十歲)則舉行加冠禮,先用一種絲織的頭巾束發,然后再戴上冠。因以"上巾"指"加冠"。
1.趕快;加緊。
2.起勁。
3.著急。
1.加勁;起勁。
2.謂妓女獻媚。
1.向上;進步。
2.指求取功名。
即進取心”(633頁)。
1.古代對國都的通稱。
2.古都名。渤海以王都忽汗城為上京龍泉府。故址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
3.古都名。契丹會同元年(公元938年)改皇都為上京臨潢府。故址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
4.古都名。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以京師會寧府為上京,故址在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
1.上及;上達。
1.《易》卦在第六位的陽爻叫上九。
2.喻道德學問最高的人。
3.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古稱上九。
4.古以農歷每月二十九日為上九。參見"下九"。
1.交納捐稅。
1.上等爵位。
1.古代軍隊編制的稱謂。古軍制分上軍﹑中軍﹑下軍,以中軍為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
1.與母輩通奸。
1.元代雜劇,腳色登場,開始表演,略稱"上開"。
1.猶上床。炕,北方人用土坯或磚砌成的一種床,底下有洞,可生火取暖。
2.方言。指坐月子。
1.謂官吏考績列為上等。
1.猶甲第,甲榜。
1.深密的草叢。
1.指才智深廣。
2.指文章內容深刻﹐文辭華贍。
3.深廣茂密。
1.精深美妙。
2.大加贊揚。
1.幽暗。
1.指男女雙方向天發誓,永結同心的盟約。
1.亦作"深秘"。
2.深邃隱秘。
3.奧秘。
1.深沉縝密。謂內心掩藏很深。
2.指關系深厚密切。
3.濃密。
4.指地方﹑處所很隱蔽。
5.深奧隱秘。
1.深遠。
1.深遠,深微。
1.猶深遠。
1.深奧微妙。
1.精深敏捷。
2.深沉莊重。敏,敬。
1.猶精深。
2.通曉;精通。
1.深深銘記于心。
1.謂天色很晩。
1.緊閉雙目。
1.晦暗;深黑。
1.猶沉默。
1.深遠周密的謀劃。
1.眼睛凹陷。
2.古代用來加強視力的器物。
3.即深目國。
1.古代傳說中的國名,民皆深目。
1.很深的泥濘。
1.深深思考。
2.十分思念。
1.古人見面時一種禮節,一面大幅度作揖,一面出大聲致敬。
1.幽深偏僻。
2.艱深冷僻。
1.見"深矉蹙頾"。
1.愁苦貌。矉,同"顰";頾,鼻梁。
1.流行于潮州的一種大鑼,邊緣較闊,懸于木架,用槌敲擊,發音低沉。常用于戲曲音樂及民間鑼鼓樂中。
1.深廣。
1.深厚的交情。
1.精深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