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鮮明;明亮;光彩耀眼。
2.
見“燦爛”。鮮明耀眼。
1.
明亮貌。
1.出自《苦熱行》臥思清露浥,坐待明星燦。
2.出自《陪杜侍御游湘西兩寺獨宿有題因獻楊常侍》詩山樓黑無月,漁火燦星點。
3.出自《祭范蜀公文》孰如我公,碩大光明,導日而升,燦焉長庚,死生契闊,公獨壽考。
4.出自《光明日報》如今的地下建筑……空氣清爽,燦若白晝。
2.
鮮艷貌;鮮明貌。
1.出自《錄桃源畫記》其夾岸有樹木千萬本,列立如揖,丹色鮮如霞,擢舉欲動,燦若舒顏。
2.出自《水仙子·山居自樂》曲西風籬菊燦秋花,落日楓林噪晚鴉。
3.出自《丁酉金陵雜詩》裘帶文章燦,壺歌禮樂嫻。
3.
明白,清楚。
1.出自《〈揚子法言微旨〉序》及觀公解,則終始貫穿通為一義,燦有條理而不亂。
1.收斂光采。比喻隱匿才華,無聲無息。
1.謂隱藏自己行跡,不使外人得知。
1.同"韜光養晦"。
1.同"韜光養晦"。
1.懷藏;蓄藏。謂飽學。
1.包含;蘊蓄。
1.猶韜筆。謂不寫作。
1.謂不顯露才華。
韜光晦跡”的縮語。收斂鋒芒,隱藏蹤跡。比喻深藏不露既歸,益自韜晦,讀書不出|韜晦之計。
1.謂掩藏鋒芒,隱匿蹤跡,等待時機。
1.指懷抱非常之才而隱匿不仕的人。唐朝征召賢士有"韜晦奇才"科。
1.謂收斂鋒芒,隱蔽才華意圖,待時而起的計謀。
1.隱藏蹤跡。
1.謂藏匿蹤跡,不露才智。
1.收藏;斂藏。
1.指襯墊包裹物品的布﹑緞之類東西。
1.掩藏才華。
2.隱藏光芒。
1.懷藏詭詐。
1.謂蘊藏勇力。
1.斂藏。
1.魚潛于深水。比喻人隱退深藏。
1.猶垂旒。帝冕前后垂下的玉串。借指皇帝。
1.隱藏不露。
1.謂隱退遠避。
1.隱匿沉默。
1.斂藏;隱藏。謂不為人所知。
1.收藏軍旗。謂息兵罷戰。
1.古代兵書《六韜》﹑《玉鈐篇》的并稱◇因以泛指兵書。
2.借指用兵謀略。
3.借指武將。
1.隱匿潛伏。
1.謂隱藏實情。
1.緘口不言。
1.隱匿音信蹤跡。謂不被人所見聞。
1.謂度量大。
1.深藏地下的樹。謂千年老樹。
1.封藏。
1.珍藏。
1.掩蓋玉的疵病。謂隱瞞瑕過。
1.掩蓋霞光。謂失去彩色的光芒。
1.古代射獵用的皮護臂。
1.掩藏才謀。
1.戲劇腳色名。副凈。
1.猶言隨順。
1.元明兵制。元初,發民為兵,令貧富相兼應役,有正軍戶和貼軍戶,正軍戶合二三而出一人,貼軍戶貼出錢以津貼正軍戶。明時,貼軍戶則成為候補軍戶,正軍死,貼戶丁補。
1.挨近;靠攏。
2.緊緊地挨著。
1.指管理錢庫的人。
1.緊靠里面。
2.夾衣里子。
3.指夾衣。
1.合乎情理。
1.盡力;出力。
1.猶貼現。
1.貼出的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