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兒)口小腹大的器皿,多為瓷或玻璃做成,通常用來盛液體。
1.
亦作“硑”。“鉼”的今字。“甁”的新字形。
2.
陶制汲水器。
1.出自《易·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
2.出自《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二·前溪歌之二》為家不鑿井,擔瓶下前溪。
3.出自《三游洞前巖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詩汲取滿瓶牛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
3.
古炊器。
1.出自《禮記·禮器》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
4.
泛指腹大頸長的容器。
1.出自《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斛。
2.出自《文選·沈約〈三月三日率爾成篇〉》象筵鳴寶瑟,金瓶泛羽巵。
3.出自《水滸傳》瓶兒罐兒,也有兩個耳朵。
5.
量詞。
1.出自《湖上招客送酒泛舟》詩兩瓶箬下新求得,一曲《霓裳》初教成。
2.出自《儒林外史》一個夯漢,挑了一擔食盒來,手里提著一瓶酒……來到柳樹下。
6.
姓。漢有瓶守。見漢應劭《風俗通·姓氏》。
1.出自《古今姓氏書辯證?青韻》《元和姓纂》曰:“后趙有瓶刪。”
1.志氣與節操。
1.志氣器量。
1.謂作墓志銘。志銘埋于壙中﹐故稱。
1.猶志趣。
1.心智才力。
1.志向和抱負。
1.精神;思想。
2.指志愿。
1.猶抱負。
2.指才略。
1.猶志得意滿。
1.見"志驕意滿"。
1.根據事物特征而命之名。
1.即墓志銘。
詩集。徐志摩作。1925年出版。收詩五十五首。作品抒發了詩人的理想和熱情,也流露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形式活潑,節奏明快,注重音樂的美和詩句的格律化。其中名篇有《雪花的快樂》、《為要尋一顆明星》、《沙揚娜拉》等。 【志摩的詩】詩集。徐志摩作。1925年出版。收詩五十五首。作品抒發了詩人的理想和熱情,也流露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形式活潑,節奏明快,注重音樂的美和詩句的格律化。其中名篇有《雪花的快樂》、《為要尋一顆明星》、《沙揚娜拉》等。
1.心意;思想。
1.精衛鳥的別名。
不甘落后,力求達到一定目的的決心和勇氣。是有理想、有信心的表現。有志氣的人,往往奮斗目標明確,意志堅定,不怕各種困難。越是在困難落后的條件下,越是能顯示志氣的精神、力量。
1.心情。
1.小步行走。
2.猶志趣。
意向;志向和興趣鄙人志趣在漁樵|各人志趣不同,不要強求一律。
1.指守志隱逸之士。
1.識認。
1.志向;理想。
1.即墓志。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碑。
1.思想意識;見解。
1.練習用的箭,無鏃。
有遠大志向并有節操的人志士仁人|愛國志士|志士不忘在溝壑|志士惜年,賢人惜日,圣人惜時。
1.抱負。
1.記事之書◇指記載地方的疆域沿革﹑典章﹑山川古跡﹑人物﹑物產﹑風俗等的書。志,通"識"。
2.指正史中記載典章制度的篇章。
1.情志,懷抱。
彼此志向相同,思想、興趣一致他們不僅是生活上的伴侶,而且是志同道合的戰友。
1.志向抱負。
1.告誡。
1.競爭﹔爭論。諍﹐通"爭"。
1.直言規勸的言論。
1.競爭好勝的意氣。諍﹐通"爭"。
1.古代傳說中的矮小之人。諍﹐通"靖"。
1.喻正直之言。
1.直言諫諍之士。
1.爭辯﹔爭論。諍﹐通"爭"。
1.爭訟的淵藪。諍﹐通"爭"。
1.訴訟。諍﹐通"爭"。
1.爭高下之心。諍﹐通"爭"。
1.謂對友人直言規勸而使之心服。
1.直率地規勸人改正過錯的話。
1.見"諍懨"。
1.直言規勸和引導。
1.能直言規勸的朋友。
1.爭執。諍﹐通"爭"。
1.謂爭著采取治國之道。諍﹐通"爭"。
1.能直言勸諫父親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