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蟛”。亦作“蟚蚏”。蟹的一種。體小,足無毛。
1.出自《古今注·魚蟲》蟛蚏,小蟹也,生海邊涂中,食土,一名長卿。其有一螯大者,名為擁劍,一名執火。
2.出自《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鄉味珍蟛蚏,時鮮貴鷓鴣。
3.出自《五雜組·物部一》吳越王宴陶谷,蛑蝤至蟛蚏六十余種。
2.
同“蟛”。甲殼綱。似蟹,體小,螯足無毛,紅色;步足有毛。穴居近海地區江河沼澤的泥岸中。
1.出自《搜神記》晉太康四年,會稽郡蟛蚑及蟹皆化為鼠。其眾覆野,大食稻為災。
2.出自《嶺表錄異》招潮子,亦蟛蜞之屬。殼帶白色。海畔多潮,潮欲來皆出坎,舉螯如望,故俗呼招潮也。
3.出自《輟耕錄·食品有名》若鱭魚子名螳螂子,及松江之上海、杭州之海寧人,皆喜食蟛蜞螯,名曰鸚哥嘴,以有極紅者似之故也。
4.出自《祭張閑中文》搜石罅之蟛蜞,因搴裳而同揭。
1.見"警敕"。
1.古代帝王祭祀行大禮前夕奏樂嚴鼓﹐侍衛警夜﹐止人清場﹐謂之"警場"。
2.指負責警夜守鼓的衛士。
1.指報曉。警﹐通"驚"。
警察執行公務時用的車輛。
1.敏悟通達。
1.警戒車乘﹔為車乘警衛。
1.見"警敕"。
1.亦作"警勑"。亦作"警飭"。
2.警戒。
1.警戒巡行。
1.警辟精粹。
1.警蹕清道。
1.驚動﹔震動。警﹐通"驚"。
1.警拔﹔機警出眾。
2.警醒啟發。
1.警戒的崗哨。
①提醒,使警惕。②對有錯誤或不正當行為的個人、團體、國家提出告誡,使認識所應負的責任。③對犯錯誤者的一種處分。
1.報警之鼓。
2.天子車駕出行時警衛的樂曲名。
警察執行任務時使用的特制棍棒。
1.猶警報。關于情況緊急的音信。
1.警戒﹐守望。
2.指古代邊境的哨所。
1.機敏聰慧。惠﹐通"慧"。
1.機敏聰慧。
1.見"警跡人"。
1.元制﹐凡犯盜竊或強盜初犯﹑罪不至死者﹐在其項﹑臂刺字﹐列入特殊戶籍﹐加以監督﹐稱之為"警跡人"。
1.機警敏捷。
1.機警剛強。
2.警策剛健。
1.猶警巡。
1.古代帝王出行時﹐儀仗隊振動符節。警﹐通"驚"。
1.機警敏捷。
2.急馳貌。
①告誡人使注意改正錯誤。也作警誡。②軍隊為防備敵人的偵察和突然襲擊而采取保障措施~哨ㄧ加強~。
在洪水時期,江河、湖泊中的水位達到某一高程,必須開始警戒并準備防汛的水位。由當地防汛指揮機關規定。
1.警告勸戒。
簡練而涵義深刻動人的語句。
1.警戒恐懼。
1.警策絕倫。
1.發出很大的聲音﹐使昏憒的人警醒﹐耳聾的人感知。比喻用語言文字等喚醒糊涂麻木的人。
警察的力量(指人員多少)~不足。
1.見"驚勵"。
1.警慧秀麗。
1.亦作"警厲"。
2.告戒勉勵。
1.頸聯的別稱。此聯以變化能出新意為勝﹐故稱。
2.詩歌中字句精煉﹑含義深刻的一聯。
1.警策精煉。
1.報警用的鈴﹔亦指報警的鈴聲。
2.法庭上用以警眾的鈴。
1.用于警戒的崗樓。
1.因白露降臨而相警戒。相傳鶴性機警﹐"至八月白露降﹐流于草上﹐滴滴有聲﹐因即高鳴相警﹐移徙所宿處﹐慮有變害"。見《藝文類聚》卷九十引晉周處《風土記》◇因以"警露"作為詠鶴的典故。
1.戒慎擔憂。
1.警策的言論。
1.警戒巡邏。
1.猶警拔。
1.機警敏捷。
1.警拔遒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