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察執行任務時使用的特制棍棒。
1.在路上;在路途中。涂,通"途"。
1.謂在家而假托不在。
2.猶存歿。指生者和死者。
1.謂遠處的東西在視野以內。
2.謂盼望的事情即將到來。
1.居于君主之位。
2.居官位;做官。
1.猶言在手中。
2.有把握。
1.從前;往昔。
1.謙詞。用于自稱。坐席時,尊者在上座,故云。
1.預先;事先。
2.早先;從前。
3.謂時間在前。
1.明清時代,凡經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秀才,稱為"在庠"。庠,古代的地方學校。
1.留心;操心。
1.內行。對某事﹑某行業了解底細且有經驗。
1.謂犯人在拘留監禁中。
1.《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本謂庶民處于鄉野,后用以稱不居官當政,與"在朝"﹑"在位"相對。
1.指實行多黨制的國家中不執政的政黨。與執政黨相對。亦喻指不掌權的人。
1.即影子內閣。資產階級在野黨為爭奪政權,在其議會黨團內部按照內閣的結構預先組織上臺執政的班子。議會進行政策辯論時,在野內閣的各部"大臣"各就有關方面發言。1907年英國保守黨首先設立。
1.留意;放在心上。
1.《莊子.在宥》"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郭象注"宥使自在則治,治之則亂也。"成玄英疏"宥,寬也。在,自在也……《寓言》云,聞諸賢圣任物自在寬宥,即天下清謐。"后因以"在宥"指任物自在,無為而化。多用以贊美帝王的"仁政"﹑"德化"。
1.見"在于"。
1.《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后因以"在原"指兄弟。
1.處處;到處。
1.早先;從前。
1.擔任官職。
2.今多指擔任著職務,相對于退休﹑離休等而言。
1.正在加工,尚未完成的產品。有廣狹二義廣義的包括正在加工的產品和準備進一步加工的半成品;狹義的僅指正在加工的產品。
1.謂被依法究詰審理。
1.《鄧析子.無厚》"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后因以"在舟"謂患難與共。
1.見"在座"。
1.亦作"在坐"。
2.到席;在場。今多指在聚會﹑會議等的座上。
1.擔負;承當。
1.藏族的主食。靑稞麥炒熟磨制成面,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小團而食。
1.古時史官﹑諫官入朝﹐或近臣侍從﹐插筆于帽﹐以便隨時記錄﹑書寫◇插白筆﹐為官員冠飾之一。
1.謂插筆于冠或笏﹐以備書寫。古代帝王近臣﹑書吏及士大夫均有此裝束。
2.指仕宦。
1.古代插筆備禮﹐曲體作揖﹐以示恭敬。
1.簪﹐冠簪;弁﹐禮帽。古代仕宦所服。
2.借指官吏。
1.冠簪和紳帶。古代官吏的服飾。
2.借指仕宦。
1.古代冠飾名。用以束發。《釋名.釋首飾》"簪,建也,所以建冠于發也……導,所以導擽鬢發,使入巾幘之里也。"
1.猶簪花﹐戴花。
1.見"簪子"。
1.發簪和耳飾。古代多為高貴婦女的首飾。
1.冠簪和纓帶。古代官員服飾。亦用以喻顯貴﹐仕宦。
1.簪花掛彩。科舉時代為中式者集體舉行的一種儀式。
1.插簪于冠。古謂做官。
1.比喻仕宦。
1.以蒿作簪﹐以草為席。形容生活艱苦。
1.《易.豫》"勿疑﹐朋盍簪。"朱熹本義"然又當至誠不疑﹐則朋類合而從之矣。"后因以"簪盍"謂朋友相聚。
1.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員或官職。
1.謂插花于冠。
2.猶戴花。
3.古代書體的一種。
1.張彥遠《法書要錄》卷二載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衛恒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后稱書法娟秀工整者為簪花格。
1.發簪和耳環。指婦女首飾。
1.猶簪纓。亦借指仕宦。
1.即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