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某些炎癥病變所形成的黃綠色汁液,含大量白細胞、細菌、蛋白質、脂肪以及組織分解的產物。
1.
瘡口潰爛所化的黏液。
1.出自《靈樞經·玉版》營氣不行,乃發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
2.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吳起為魏將而攻中山,軍人有病疽者,吳起跪而自吮其膿。
3.出自《論衡·幸偶》氣結閼積,聚為癕,潰為疽,創流血出膿。
4.出自《馬氏日抄·番藥》阿息兒,狀如地骨皮……又治金瘡膿不出,嚼碎傅瘡上即出。
2.
肥貌。
1.出自《文選·曹植〈七啟〉》玄熊素膚,肥豢膿肌。
3.
腐爛。
1.出自《齊民要術·水稻》稻苗長七八寸,陳草復起,以鐮侵水芟之,草悉膿死。
4.
通“醲”。濃厚。
1.出自《七發》甘脆肥膿,命曰腐腸之藥。
1.不顧主﹑客觀條件或目的不明確地去做。
1.盲人所戴的一種眼鏡。現用以指太陽鏡。
1.看不見。比喻無知或不明事理。
2.盲人。
1.男女雙方互不了解,僅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一種包辦婚姻。
1.急速行進。
1.地下采礦時,用來聯系上下水平而無直通地面出口的垂直或傾斜的通道。裝有提升設備,供上下人員,運輸礦石﹑材料及通風﹑排水之用。也稱暗井。
1.眼瞎耳聾。比喻愚昧無知。
1.眼瞎耳聾。亦喻愚昧無知。
1.謂見聞不廣,學識淺陋。
1.謂茫茫無所見。
1.愚昧;不明事理。
1.舊指眼睛失明的賣唱女子。
1.猶蒙昧。謂愚昧無知。
1.眼花;眼瞎。
1.昏庸與賢明。
1.眼睛失明。
雙目失明,比喻認識不清、目的不明盲目行動|盲目自大。
1.舊時多指以賣唱為生的失明女子。
1.喻指圍棋對局時隨手應的子。
2.指眼睛不看棋盤而下的象棋。下這種棋的人用話說出每一步棋的下法。
1.盲目探求。
1.猶茫然。形容無知。
1.失去視力的人。俗稱"瞎子"。亦喻胡涂﹑不明事理的人。
1.見"盲翁捫鑰"。
瞎子把大象想像成他所觸摸到的那部分的樣子。比喻認識問題以偏概全。
1.瞎子騎著瞎馬。形容亂闖瞎撞,非常危險。
1.同"盲人摸象"。
配有特種高凸立體字盤和指針的表。通過手指的觸覺,即可讀出時間。也有在表機內裝特種微型報聲裝置,按動按鈕,即可報出時間的聲號。
1.指雙目失明的唐代圣僧鑒真和尚。
1.《史記.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左為春秋魯史官,曾為魯國史書《春秋》作傳,世稱《左氏傳》◇因以"盲史"作為左丘明的代稱。
1.猶望視。
1.盲目刻寫;胡亂刻寫。
1.說謊的媒人。
1.胡說;亂講。
1.未開的水。
1.盲目聽信。
1.瞎眼跛足的童仆。
也稱盲字”、點字”。供盲人摸讀和書寫的文字符號。法國盲人路易·布萊爾創制于1829年。由六個凸點按數量和位置的不同排列組合成六十三種符形,能表示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還可用來表示標點符號、數字、數理化符號及樂譜。
1.喪失視力的老人。
1.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鑰以為日也。日之與鐘鑰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后以"盲翁捫鑰"比喻只憑片面了解或局部經驗就對事物妄加判斷。
1.謂思想糊涂。語出唐韓愈《代張籍與李浙東書》"當今盲于心者皆是,若籍自謂獨盲于目爾。"
1.盲目相信。
1.亦作"眤洋"。
2.仰視或遠視貌。
1.盲啞。
1.急雨;暴雨。
1.烏云。
1.目盲的人。
1.瞎子。
2.比喻無識見者。
即盲文”。
1.春秋魯太史左丘明的代稱。左雙目失明,故稱。
1.大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