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阻止別人做事;使事情無法順利進行。
2.
動詞
彎曲,比喻屈服。
3.
動詞
搔,抓。
1.
亦作“鐃”。
2.
攪動;拌和。
1.出自《文子·道德》以智生患,又以智備之,譬猶撓水而欲求其清也。
2.出自《淮南子·說林訓》使水濁者,魚撓之。
3.出自《褚淵碑文》汪汪焉,洋洋焉,可謂澄之不清,撓之不濁。
4.出自《農政全書》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蠶矢、羊矢各等分,撓令洞洞如稠粥。
3.
揮動,搖動。
1.出自《莊子·天地》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
2.出自《當來日大難行》輪軸自撓,牽制不停。
4.
屈;屈服。
1.出自《戰國策·魏策四》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2.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守節切直……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
3.出自《三國志·魏志·荀彧傳》常居中持重
4.出自《送江寧彭給事赴闕》詩勁操比松寒不撓,忠言如藥苦非甘。
5.出自《臺諫近事感言》一木易折,而束矢難撓。
5.
弱,削弱。
1.出自《呂氏春秋·高義》遁者無罪,則后世之為王臣者,將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撓。
2.出自《漢書·佞幸傳贊》主疾無嗣,弄臣為輔,鼎足不強,棟干微撓。
3.出自《上神宗皇帝書》酈生謀撓楚權,欲復六國。
6.
抓;搔。
1.出自《東堂老》你這般撅耳撓腮,可又便怎生?
2.出自《西游記》那八戒聞得這般富貴,這般美色,他卻心癢難撓。
3.出自《紅樓夢》寶玉忙笑道:“兩個大的欺負一個小的!等我來撓你們!”說著也上床來隔肢晴雯。
4.出自《黎明的河邊·東去列車》“糟糕!”高車長撓著頭說。
7.
通“交”。
1.出自《墨子·天志中》外有以為環璧珠玉以聘撓四鄰,諸侯之冤不興矣。
8.
擾亂;阻撓。
1.出自《逸周書·史記》外內相間,下撓其民,民無所附,三苗以亡。
2.出自《〈晉紀〉總論》劉淵、王彌,撓之於青冀。
3.出自《舊唐書·段秀實傳》將紓國難,詭收寇兵,撓其兇謀,果集吾事。
4.出自《宋景文公筆記·雜說》贗賈亂廛,窳農敗田,讒夫撓邦,害馬污群。
5.出自《送樹百給事使閩》詩勿效謝安石,竟為婦所撓。
9.
指惱亂,煩擾。
1.出自《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時俯及關宴,鈞未辦醵率,撓形於色。
2.出自《與梅圣俞書》某為近得君貺家書,報薛家夫人不安,老妻日夕憂撓。
1.轉戾。
1.疆界。
2.界限。
1.界限;范圍。
1.《左傳.定公四年》"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石之北竟,取于有閻之土,以共王職。"杜預注"畛,涂所徑也;略,界也。"后以"畛略"指疆界。
1.泛指田間的道路。
1.界限;范圍。
1.田間小路。引申為界限,隔閡。
2.比喻詩文的常規或套路。
1.污濁。古代楚方言。
1.《詩.周頌.載芟》"千隅其耘,徂隰徂畛。"鄭玄箋"隰,謂新發田也;畛,謂舊田有徑路者。"后以"畛隰"泛指田地。
1.界岸,邊際。
1.界限,區域。
1.比喻由宗派情緒產生的偏見。
1.平坦整齊貌。
1.田間的小路。
1.疾病。
1.疾病。
1.皮膚受寒﹐起微粒如粟。俗稱雞皮疙瘩。
1.疾病。
1.麻疹。
1.張目直視。形容死不瞑目的樣子。
1.眼看。
1.定睛呆視的樣子。
1.謂上下同色的玄衣玄裳。
1.繪繡有文采的華貴衣服。指天子所穿的盛服。
1.古代用紅白羽毛交雜制成的彩旌。
1.黑發。
1.繁盛眾多貌。
1.細致堅實。
1.細致;周密。
1.細密潤澤。
1.周密。
1.細密。
1.馬載重難行。
1.大笑貌。
1.車衡上的大環和車底。引申為車輛。
1.美發。
1.頭發稠黑。
1.黑漆。
1.戰敗。
1.陣地上被擊斃。
1.猶戰場。
1.亦作"陳車"。
2.戰車﹐兵車。
3.用戰車組成的軍陣。
1.一陣又一陣。形容眾多。
1.軍營中的帥旗。
1.戰陣。
2.敵陣。
①為實施戰斗,兵力和武器所占領的地域。是部隊實施戰斗,發揚火力,運用戰術,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重要依托。②一定的場所文化陣地|教育陣地。
憑借堅固陣地、野戰陣地進行防御,或對據守堅固陣地、野戰陣地之敵實施進攻的作戰。具有戰線固定,各種準備充足,各種保障甚為嚴密等特點。
1.野戰的戰斗隊形和宿營的防御部署。
短時間內風速忽大忽小的風。通常多指陣發性的強風。夏季午后常發生在雷暴等強對流性天氣和冷鋒前沿。強烈的陣風能造成飛機顛簸。當陣風風速超過20米/秒時,常有破壞性。
1.戰場上俘獲的敵兵。